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爱学习 > 正文

大学选什么专业好

更新:2023-08-10 23:30:08 高考升学网

认真一点。考虑专业,一般从性格、性别、爱好兴趣、家庭情况、理想和愿望、成绩水平、想在哪个地区(城市)工作等几个方面考虑,说文艺点就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先去看二级学科目录(约等于专业),然后有兴趣再去百度百科、知乎、贴吧了解。

具体说到什么专业最好,按照知乎的标准只有一个答案,计算机,其它都在劝退,极端吗,极端,但是还真没什么底气反对。

但总有人不想学怎么办?500多个专业难道只有计算机能读了?当然不是。

如果你不想麻烦,理科(尤其是男生)电脑软件工程、大数据、智能科学、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统计学也算是不错的专业了,就是对数学成绩要求高一些。电气、建筑、车辆、自动化,四大传统工科F4也是可以考虑的。

文科(尤其是女生)无脑会计、法学、外语、中文、金融、财税、信管、审计、师范、医学等。

以上总不会出大错,入大坑。

但是你选任何专业都会有人吐槽的,一定的,除了计算机。

一、什么专业才是真正的好专业?

和很多家长和考生接触下来,还是感觉大家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误区”,就是对好专业的认定上面,核心之一就是分不清楚优势专业和好专业的区别。

什么是优势专业?

大意就是指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是国家重点学科的,比如。

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上面都是学科排名第一的学科,典型的优势专业

从学科实力的角度说这也是好专业,但是不是大众认知的那种好专业。

什么是“好”专业?

首先这个好指的是大众认知,带有功利性的,就业导向的,所以加个引号,比如就业质量好,有钱途,录取线也往往是前几名的,比如信息类、经管类、医学类,具体的比如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金融类、财务审计类、财税类、电气工程、临床、口腔等,数学类、统计学、自动化、师范类、法学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少的。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差”专业,比如大家熟知的生物类、药学类、土木类、材料类、化工类、化学类、环境类、地质类、矿业类、油气类、冶金类、船舶类、农林类、海洋类、地球物理类……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多的。

真正的好专业是什么?

那就是优势专业+热门专业,比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类

武汉大学法学

四川大学口腔医学8年本博

……

专业实力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同时又很热门,有里有面,当然分数会高上天。

最起码优势专业本身也不错。

但是有一点要明白,五六百个专业,带有明显好坏属性的专业是少数,大部分是无法判定的,或者说属性不强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不明白,那举个例子吧,华南理工大学。

先看双一流学科名单

再看学科评估

那么再看看今年的各专业录取情况,学科评估B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数学、自动化排在前十,而学科评估A级的只有建筑学排在前十,其它都很靠后,双一流学科更是靠后。

这就是优势专业和好专业的冲突,大部分人还是奔着一个好钱程去的,尤其是本科就业的,学科实力再强,和这个初衷也没必然关系。

这么着吧,你如果不信,随便挑一些院校今年的各专业录取情况看,哪怕计算机、软件工程、电气工程、金融学等学科评估最差(C-),或者甚至没参评资格,参评了没入围的院校,再看这些专业的录取线,基本上是名列前茅的,超过生化环材等,哪怕后者学科评估很好,甚至B+、A-等。

人就是这么现实,阔怕。

二、只以兴趣选专业,不靠谱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部分人还是随大流选热门专业的好,就是妇孺皆知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金财自动化电子通信电气医学师范也勉强算,毕竟五百多个专业呢。你没你想的那么特立独行个性十足。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多岁才会发现不过是庸人一个,因此专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专业选错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看看知乎上的各种劝退就明白了。

高中生喜欢说要不要根据兴趣选专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就是最大的兴趣。说到兴趣,恕我直言,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口中的兴趣都是伪兴趣。

他们的兴趣来源有以下几种:

1、自己哪门课成绩好一些就觉得对哪门课有兴趣;

2、看了一些最初级的相关的书籍、影视剧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兴趣;

3、完全不切实际的,纯粹是虚荣心的兴趣;

4、道听途说,从而产生兴趣。

第一种最常见的现象是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就想学相关专业,但是不知道大学的课程和高中差别太大,难度不是一个层面的,而且也没考虑就业等实际性问题。

第二种最常见的是大部分人说到兴趣时都会说到我对文学感兴趣,对历史很感兴趣,对哲学感兴趣,对考古感兴趣……看到没,绝大多数人喜欢的专业基本上是偏文类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几乎没人说喜欢工科农学喜欢计算机喜欢金融。

第三种最常见的是对表演专业感兴趣,对戏剧文学感兴趣,对导演专业感兴趣,其实只是羡慕演员、导演、编剧、歌手的光环,轻轻松松赚大钱,多好,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第四种常见的是听亲戚朋友说什么什么好就感兴趣。作为一个行业太复杂了,每个人身处的岗位有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性格又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给出的意见非常可能是相反的。比如同样是公务员,有的说不错,稳定清闲待遇尚可,有的就大骂累死了工资低增长慢靠关系,你听谁的?同样是银行,柜员吐槽经常加班工资低没前景,资管风控部门就说工资高前景好你信谁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了解。

喜欢不是随随便便说出口的,大多数理解的喜欢是好玩有趣。

见过太多这种情况:

读了几篇网络小说历史小说哲理散文就要学文史哲的。

看了几本盗墓小说就要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

看了几本推理和破案小说就要读警校的。

看了几本惊悚悬疑小说就要读心理学的。

看了《货币战争》就说要读金融学的。

……

因为不了解而主动赋予了不切实际的文艺和神秘色彩,因为不了解不知道现实和希望的落差有多大。以为这些专业很好玩很有趣,真的学了结果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比如喜欢宠物,就学了动物医学,结果发现学了一大堆实验课解剖课,根本不是天天抱着干净漂亮萌萌哒的宠物玩,觉得很烦。再比喜欢喝酒比较小资学了葡萄酒工程,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生物和化学实验课程,根本不是天天举着杯子品葡萄酒。

为什么会这样?没发现真正的兴趣。

比如说喜欢汽车,可以考虑车辆工程,但是你要清楚孩子喜欢哪方面的,可能是喜欢汽车的外形,那需要学的工业设计。可能喜欢的是发动机,那就是动力工程之类的专业。如果只是喜欢外形,但去学了发动机方面的专业一样痛苦。

什么是真正的兴趣?

真正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不是说非常理解,这个是几乎做不到的,但是你要有个起码的认知,起码知道大学学哪些课程,毕业后大概干什么样的工作,大致工作内容是什么,大致待遇怎么样,如果了解了还有兴趣那就是真正的兴趣,不要闹因为喜欢宠物就要学动物医学的笑话。

找工作也是类似情况。

把兴趣变成工作靠谱吗?

三、没有绝对的好专业,避开大坑就算成功一半

其实,你只要上了网,来了知乎,就只能学计算机等寥寥几个专业了,除此之外的任何专业都属于劝退之列,都是负面讯息为主,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

非常多的人问什么是好专业,我一向不愿意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根本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说到最后,只能归结于“因人而异”四个字。跟能读的学校层次、未来规划、自身需求、兴趣爱好都有莫大的关系。

我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你什么情况下的专业是“大坑”。(之所以加引号就是本着凡事无绝对的原则,说不定有人就喜欢就适合呢),这类大坑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校中的新增(凑数)、合并、弱势专业
非常多的学校,包括很多名校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和排名会加大专业数量的设置,因此会催生一些老弱病残专业,这些专业缺乏学校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行业认可度、学校资源,不仅在学校内部受到歧视,甚至就业市场上会被鄙视,但是分数和本校优势专业差不太多。

比如XX大的食品、XX交的汉语言文学、XX大学(工科)的英语等,这些专业要么是蹭热点要么是贪大求,某种程度上说把学生当成试验品。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药学院……

大原则:尽量不要选偏工科院校中的文科、理学专业,偏文科院校中的工科、理学专业,但也有例外,华科的新闻、西交、天大的经管、东南大学的艺术学就相当不错。

二、强行蹭热点,行业专业不分
有些学校干脆将热门行业作为专业名,什么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机专业、VR专业……实质上是将某个产业某个行业涉及的多个专业拼凑成一个专业。导致专业面过宽,样样都会一点,样样都不精。再比如颇受诟病的电子竞技、电子商务,甚至某些二三本也敢设立的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工程、物联网工程,说不定接下来会有区块链专业,基金管理专业。

三、行业没落的专业
比如煤炭、矿业、冶金、石油等专业,这个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四、假大空专业
指比较依赖个人综合能力,课程设置特别虚,学生学不到实质性内容,毕业后除了一张毕业证什么都没有,不少管理类的专业都是如此,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尤其是三本大专的,真不如去北大青鸟甚至蓝翔和新东方学个美容美发化妆西餐烘焙调酒汽修都比这些强。

五、乱改名的专业
有些学校嫌专业名字不好听就改的高大上了,结果分数上去了吐槽也上去了,比如图书馆学改成情报信息学,档案管理改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化工机械改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加上了信息、资源等词语是不是变得高大上了?或者在普通专业名称加个括弧(国际商务方向、国际政治方向、XX战略方向)此类专业还不少,记得擦亮眼睛哟。

大原则:家境贫寒者学实用性工科和商科(女生)为主,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车辆工程会计审计财务统计之类的,目的是能有个安身立命一技之长。女生:慎报工科,商科为主,经管师范外语法学优先,医学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内向敏感:倾向和机器打交道多和人打交道少的专业,外向活泼敢想敢干,则相反,学能充分发挥你沟通管理执行能力的专业。二代:想学啥学啥,喜欢是第一位的。中产:艺术、文学、商科(也可以围绕艺术,策展画廊经营之类的)之类的,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收入不菲。还是要考虑一下兴趣爱好(尤其是真正热爱并擅长的),实在没有兴趣爱好那就啥火学啥,比如知乎两大法宝金融计算机,就算将来后悔也会比别的专业少一点。

最后,再强调一次,判断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是相对的,走极端会害了自己。

即将从我清的冷门专业历史学博士毕业,并将在北师数字媒体系任教,来继续建设游戏研究的我来结合个人经验答一发吧,希望能帮到明年毕业的小朋友们,并为已经选择了专业的今年毕业的小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在我看来,“大学什么专业最好?”是个伪问题,在“好专业”的标准以及设问人的基本背景都模糊的状况下,这个问题很难导向有帮助的答案。本题下有不少回答定义的“好”是“好找工作,收入高”,有些答案的“好”是“学科学习的过程有意思”,有些是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的角度出发,主要观点是“适合你的,就是好的”。

这几种观点都没有问题,但高中毕业的小朋友们,真的很清楚自己的个人兴趣如何与学科的现状与未来配合,工资与职业发展又是如何与社会大趋势结合的吗?

我们在当下做种种预测,都是基于对现状的判断,但我们忘了,现状就和曾经的历史一样,是会不断变化的。生物专业曾经热门,现在则满屏劝退党;人文学科从未流行,但学生也一直不断;计算机专业当下大火,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素养、游戏素养、网络素养等等将成为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如果只是为了取得这些基本的素养,在计算机系就读是否必要?以上例子提醒我们,选专业时一味追新,随大流是不成的;拍脑袋决定自己的爱好然后基于此随便挑个专业是不理智与不负责任的;小朋友们最该做的,还是从高考中冷静下来,收拾心情,开始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

首先应当搞清楚的,当然是自己的个性--注意不是兴趣--适合什么样的专业。笔者高中是北师大二附文科实验班的,我校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给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做专业的心理测试。我记得高三选填志愿之前,学校就安排过这样的心理测试,并且给了一本很详细的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出预测的职业指南。我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曾多次翻看这本指南,并深感其中建议有多么靠谱。我从小是个文学少女,家中祖辈也都从文,从兴趣出发的话,其实选择中文是更合理的。但是,心理测试的结果却告诉我,选择历史学也许对于我的个性成长更加有利。这几年,我的确觉得我虽不一定符合历史学人的一般形象,但历史学的确使我更为沉稳踏实,也为我想探索的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和极其丰富的原料。

一个人和学科的关系,是一开始grow in the discipline,在学科中发展成长,但他总会有成熟并且grow out of the discipline,从学科中毕业,开辟自己天地的一天,特别是选择了学术生涯的那些人。基于此,我建议即将毕业、已经毕业的小朋友们,去找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来做。MBTI、大五人格、霍兰德职业兴趣、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等都是我后来自己做过的测试,我觉得也都曾对我有过帮助。其他同类测试也是可以的,选择专业心理测试而非趣味心理测试是一个关键。当然,在测试之后,自己写篇日记来反思(如果你属于内向性格),或者和家人朋友讨论测试的结果(如果你属于外向性格),也有助于对于测试结果的深入理解。

应当注意的,是想明白选择专业时的边际成本,以及选错专业的代价。这代价也许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大:高中小朋友们现在面临的,不过是本科专业的选择。本科之后,还有研究生、博士;或是专业技术路线的种种学习。本科毕业就直接就业,找到理想工作的人虽然有,但那些具有职业发展性的好工作往往仍是研究生学历起跳。所以先放宽心,这不过是一个开始;已经选择了专业,暗暗怀疑自己选错了的小朋友们也不必太紧张,转专业虽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能达成;通过研究生学历转换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轨道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现在要做的,不过是在人生游戏出了新手村之后的第一次职业选择。达到一定的人生等级,有了一些阅历之后,转职的机会总是有的。专业选择不像高考,不是一锤子买卖,反悔的机会总是有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专业就可以乱选。我的建议是,在本科阶段选择基础学科,把底子打好,这样未来无论是工作,或是读研,或是出国,可以转圜的余地都比较大。从身边的例子来看,我其实不是很推崇小朋友们本科阶段就选择应用型专业。我的个人意见是,应用型专业可以到研究生阶段再根据你确定下来的职业路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本科阶段大可不必。而且说实话,很多质量不高的应用型专业都是把基础学科的课程和老师东拼西凑出来的,真进去了你就会觉得什么都学了一点,但什么都没学深,没学懂,等到毕业时更是一脸茫然,最终也没学到什么傍身的技术,最终只能胡乱选个工作了事。这是很可惜的。

我自己长期就读于冷门专业、属于人文方面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我觉得本科学到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学科基本方法,是一直伴随着我的。

本科阶段在北师大接受的种种基础教育,从古文字学的功力到文献考辨,到世界史的外文理解与翻译能力,再到“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搜索能力与“无史料不写作”的严谨的学风与平实的写作风格,都是很扎实、不花巧的;但我觉得,在人生路上真正能帮助到你的,正是这种扎实而不花巧的基本技能。等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才接触到了史学理论与更多对于历史的批判性思考的内容,在博士阶段终于将其发展为辅修专业,并且在最终的博士论文中运用这种思维勾连起了整个研究。但是,就算是进行理论思考,我本科阶段的基本训练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使我将问题意识落实到一个具体时代的具体对象上,并用大量的史实辅助理论做出判断。

自我打脸一下的话,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还真的就是挺重要的,它奠定了你基本的思维框架,并将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不断影响你。我时常庆幸自己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去追我们那个年代的热门应用型专业--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管理学等等--而是选择了可以陶冶性情的基础学科,它迫使我不断对自身进行反思,人生技能点up up up。当然,人文的基础学科文史哲本身就是三个方向,我的例子只发展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先点开了历史学的技能树,通过个人兴趣和辅修专业发展中文/外文的技能点,并在和历史理论相关的部分点了一些哲学的技能点。小朋友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再进行选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都有自己的基础学科,我不算特别了解,诸位可以去找一份双一流学科的评估报告来看,也可以询问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士的专业意见,在此不赘述。

既然说到这了,就顺便再说一下研究生专业的选择吧。我有两个研究生学位,一个是历史方面的,一个是翻译方面的。历史方面的研究生上一段说过了,翻译方面的就完全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是我为了学习同声传译的技巧而修读的。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一个是因为我本身在外语上就有些长处,也有翻译经验,想着上手容易些;另一个动机,就是历史学确实是个冷板凳专业,要活得好需要长期的努力,我希望在不依赖家里的情况下也能有点赚钱的技能。同传虽然难学难精,但是确实门槛高,来钱快,工作场所体面,而且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学科前沿话题。事实上,我后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通过同传的机会拿到的。

写出这段经验也是为了说明,应用型专业确实也很重要,因为人毕竟是要工作,要吃饭的。我并不推荐大家都在基础学科上一条道走到黑,特别不推荐家境清寒,急于改变生活状况的同学们选择基础学科。但是,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学习谋生技巧容易,培养基础的思考框架难。就我自身和我周围朋友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花四年打底子,两年学谋生比较合适,若是反过来,花四年学习谋生之道,两年打基础,则近乎于不可能。

人进入社会后总会变化,精力也会衰减,像本科那样,有四年时间自由读书和思考的机会毕竟是非常难得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你走得越高越远,越会发现有一个基础的思考框架是多么有益。很多成功人士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返回大学重新修读历史,我想这也充分说明了基础学科的长远魅力。

选择了专业之后,一定要首先去了解你们专业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大多走上了何种道路。如果大多数师兄姐都直接就业,那么这就是个应用型的专业,是就业向的;选择了这种专业的同学们,应当好好上课,多多实习,多培养对于工作单位来说重要的经验,总而言之,要和你的学科的总趋势一致。但如果你发现师兄姐们大多去读研或者出国了,甚至读博的也不少,那么你选择的就是一个研究型的专业。我想特别针对这一类有学术追求的小朋友们,谈一谈研究生涯的长远发展。

就像前文说过的,本科阶段只是个开始,研究生阶段才是你学术生命真正开展的时期。研究型专业的很多老师都会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择最具潜力的,培养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并将其中特别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特别好干活的)的学生留下读博。但作为学生来说,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家在没有接触到社会的情况下贸然做出读博的决定;哪怕是读研的决定,也要好好思考过,不要简单地随大流。我认为,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涯,一定首先是由学生的内驱力推动的。老师选择你,家长鼓励你当然都很好,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学术生命没有自然地发展到这一步,有些外因反而是揠苗助长的。

一条正常的路径是,在本科阶段勤奋读书,打好底子,并通过毕业论文找到一个比较有发展性的方向,并在得到师长的肯定后在研究生阶段发展这个方向。在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它很有可能会超越你现有学科的边界。

就我来说,我幸运地在本科阶段就做了一个历史与游戏结合的研究,在准备读研时就已经决定要在历史系做游戏研究,并因此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与此最相关的研究生项目。但是,在读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游戏研究本身是个跨学科领域,历史学在其中尚未占据一席之地,也缺乏可资利用的方法论。最要命的,是我发现在历史学科内,难以找到可以指导这方面研究的导师。就研究型学科来说,这种处境无疑非常要命。

如果你们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境地,我的建议是:赶紧去找你足以信任的导师聊一聊,选择一个他可以指导你又感兴趣的方向,作为硕士阶段探索的主要问题。当时的我没这么选,而是选择了自己探索,并且曾非常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后来在清华历史系,以及去英国留学时,接受了许多一流历史学者的指导,那时我才发现,前辈的意见是多么重要:人家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研究的整个立意提高好几倍。这种经验和学术思维能力方面的碾压,真的是要经历过才明白。

希望后来的小朋友们不要走我的这段弯路,能够在学术生涯的最开始,就与学科的主流相呼应,走一条有导师引导和保护的道路。

虽然有少数天才是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就大放异彩的,但正常来说,博士阶段才是学术生命开始成熟的时期。要到了博士阶段,大多数人才能自己找到一个方向,结合导师的建议与意见,进行独立探索,并独立完成一些学术成果。

从这个过程中survive,而且仍然对学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入职,成为全职的研究者,继续进行研究。而到了这一阶段,研究对象就是你主要的依据了,根据研究对象而转换专业,选择更适合的跑道是很自然的。

当然,也有博士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去业界就职的,特别是研究具有应用性的那些,像这样的博士许多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名利双收。

读博并不一定就是坐冷板凳,板凳有多冷,还是和你的专业与你探索的研究方向有关系。

希望有志于研究的小朋友们,能够扎实地研究,充分地讨论,勤奋地思考,充分地实践,尽早找到符合个人兴趣、学术追求和社会需要的研究道路。

其他的建议如下:

1、家里没有一个小目标,生化环材别去碰

生物,环境,化学,材料知乎四大劝退专业。就业差,工资低,需求少,还辛苦。别说什么一般985,清北复交的四大劝退专业我认识多少。我高中好友世界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北大生科,现在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搬砖呢。同年龄同层次的同学学的计算机,金融专业就业谷歌阿里,大摩高盛中金了。

2、如果不是受虐狂,地海农也不要学

地质专业,海洋专业,农学专业。被誉为三大最“接地气”专业。地质专业要荒郊野岭到处跑,海洋专业每年10个月可能在大海上,农学专业下地是必须的。同济大学海洋专业强不强,院士出了多少位了,你看出来就业的学生有几个愿意去海洋飘的。

3、穷搞IT,富金融

都说互联网、华为辛苦?在一线打拼的年轻人有几个不是经常加班到12点的。几乎所有985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第一就业单位华为知道吗?华为人均薪酬72万,做传统专业,你当总经理都不一定拿到这个钱信不信?

别说清北复交的专业,就是同济、北航的金融专业都比绝大多数强势工科专业分数要高。活少,钱多,高大上,学机械的哭晕在车间知不知道。

4、医学法学最稳定,不差钱你就选他

一线的医学确实不要学,二三线医生依然好工作。药厂、仪器厂经常组织全国学术游不知道吗!当个三甲医院科室主任绝对可以和局长、区长谈笑风生,谁没有个意外要看个病呢。

法学也是ok的,经济法,商法都不错,考个公务员,公检法好单位不知道吗?没个211水平,出去打工,一线以下城市真的不如公务员。

5、能去一线去一线,能来长三角、珠三角就别去老少边穷

兰州大学好不好?正经985,现在绝大多数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没有上海大学,上海理工高,甚至可能不如去个深圳大学。

高科技、金融,各种研发机构都在北上广深,实习都比你方便多了。还有就是各种校友资源,老师在当地的人脉,找工作方便多了。

6、一份工作,绝不是养家糊口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理想工作?

有人会机智的回答,我的理想是不工作。

事实上,这个理想并不难实现。只要你的资产性被动收入足够你生活,或者有人养你,那确实不需要工作,这个理想也就实现了。

上学的时候,去广州玩,住的一家民宿,老板就经营着民宿,外加一些股票、基金的投资就过着还不错的小日子,几乎相当于不工作。依靠被动收入过上小日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很多家庭主妇,远离职场,也没有工作,确实也是一种选择。

一份工作,绝不是养家糊口这么简单,虽然很多中年人经常会语重心长的这样告诉年轻人“工作,不就是混口饭吃嘛”,你要知道,你还年轻,还有机会,一定要再闯一闯。

7、谨慎的选择行业

有句古话说的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出状元。

当然你要知道,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即使是去罗马,也还是乘飞机要快一点。

行行出状元,有排名就一定有第一嘛,但这个社会给予各个行业的回报可完全是不一样的,要不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也不用呼吁精英们别转行了,后来可好,他跑杭州西湖大学当校长去了。

一个人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圈。你学的专业知识,你接触的人脉,你拥有的资源,就都在这个圈子里了。未来很难跳出,即使跳出了也一样要付出很大代价。真的很难想到,高考填的那个志愿至少决定了你未来十年的命运,写给二三线城市的高中生还有家长们。

普通家庭孩子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由于父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或者没有从事过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岗位,身边也没有各领域的朋友人脉,很难想到专业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选择意味着什么。而在高中阶段,学校、家庭完全以高考分数为导向,没有机会挖掘自己的兴趣,所以高考志愿专业都是随便选的。

工作后,技术型岗位和一些热门专业,在找工作的时候是非常看重专业出身的。而那些没有门槛的,比如销售、行政、人事薪酬普遍缺乏成长性,且是公司里面中下的收入。

技术岗位是很看重专业的,比如程序员,我表弟就读于浙大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拿到互联网公司的offer,但是同样他在浙大自动化专业的同学,成绩比他好,都还很难拿到互联网公司的offer。

如果你是硕士毕业,你在专业领域已经学习6年多,即使是本科,也有4年。在大学集中学习这么长时间,很难在工作后弥补,因为工作后,维持生活就占用了太多时间。并且很多技术岗位的难度过大,没有专业学习,根本无从下手。

热门专业很看重专业的原因是,本行业已经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困境,留给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职位就更少了。金融专业历来就非常的热门,本身专业难度不大,很多人去国外读个硕士就可以转到金融专业了,求职的人非常多。对于普通家庭孩子,你不是这个专业,还想进这个领域就难上加难了。

很多人说金融行业不看专业是一个误区,尤其是对普通家庭孩子来说是种误导。因为这个行业看重的往往是普通家庭、普通人所没有的。

金融行业技术门槛很低,但赚的又多,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挤破了头要进去,于是这个行业成为了资源导向性行业。大概的公式是这样的:背景>综合素质>颜值>学校>专业,背景、综合素质、颜值都是为了拿到资源。

二、三线城市的四大行,入职管培生超过50%都是关系户,当然,这些人,本身的简历都很强。银行的领导,政府的实权局长、区长,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这些社会中上层都会安排亲属子弟进入。50%这个比例真没有高估。很多普通家庭孩子不愿意进金融行业也是这个原因,实在是拼爹不过呀。

对于一线,北上广深,金融盘子更大,对于普通家庭孩子还是有很多赚钱机会的。但年轻的时候,大家也戏称自己是金融民工,只有摸爬滚打自己积累很多年后,才能左右逢源。没办法,金融行业就是资源导向。本身一线土著很多强人,加上很多地级市领导家的公子小姐,留给外人的机会并不多。

前几天和几位高中同学吃饭,好几位在内资投行,随便聊聊,连带个小团队的Leader家庭都绝对不普通,更何况银行、基金这种体制性企业了。

对于一线,金融行业依然是最好的行业之一,盘子大,有很多机会。对于二线及以下也很是体面,但普通家庭孩子尽量不要想得太高太远。

8、在工作中成长为精英

在你已经选好行业之后,接下来就是选工作了。

工作是兴趣、能力和回报三者的平衡。不过,工作又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社会的现实就是,如果你不是毕业于211、985或者一些当地知名学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都很难。

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位朋友就问我,为什么这么拼命的高考呢?

多读读课外书,参加户外活动,去欧美转转,长长见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是更好吗?我当时就吓傻了。后来才发现,他父母都是当地知名建筑师,高二就开始准备出国,去美国学的会计,后来就留在了美国,最近还跳槽到华尔街的投行。

这也是普通家庭与精英家庭的差别,普通家庭的孩子,高考,对你真的很重要。否则,毕业就月薪过万,对于你就会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同学们,更要在工作中多学习,多成长,因为我们必须用实际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说到薪酬,2017年,北京、上海的薪酬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0%的人税前月薪超过1万元。这还是全年龄段的统计。对于刚工作月薪就超过1万元,应该不会超过5%,排除那些211、985的,其他学校,你想拿到起薪超过1万元的工资,应该是小于1%的概率,并且薪酬受你所在行业的平均薪酬影响很大。

兴趣与擅长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每天工作8小时,有人还加班,如果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单纯为了钱而限制自己,真的不会太好过。

寻找兴趣与擅长最好的时机是你大学去实习,工作后,结婚前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之后,转换行业的可能性极小,跳槽也一般要在行业内跳,并尽量在不断增加自己价值的前提下,往高跳。

除此以外,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当然小企业的话,一定要看好老板的人品。

我的一位师姐,现就职于国内某顶尖研究机构。她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回学校读的研究生,期间还出国交流,回到职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几年后当上了部门leader,又出国读了个博士,并且生了二胎。每年坚持在业内核心刊物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有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拼,她说,就是想给孩子打个榜样。

人生暴富的机会不常有,创业逆袭也是概率极小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历练,成为了业内精英,也让自己的家庭受益。今天看到这里,觉得自己是普通家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自己的原因。但你的下一代,是否依然还是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你今天的奋斗。

优秀的人分析世界,分析自己,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提升自己以驾驭世界。普通的人不分析世界,不分析自己,固守自己并总是希望世界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馅饼

最新图文

白酒的英语怎么说 各种酒

时间:2023-08-10 12:0:24

白酒的英语怎么说 白酒的

时间:2023-08-10 15:0:14

白酒的英语怎么说怎么写

时间:2023-08-17 01:0:21

出现用英语怎么说 出现的

时间:2023-08-10 0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