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940人,专任教师80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49人;具有硕博士学位人员641人。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12 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9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近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6项,立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6项。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智库,1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化学”、“应用经济学”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各类专利500余项。
学校设有“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学合成重点实验室” 、“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先后与国(境)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教育机构、组织建立了广泛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大学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成绩骄人,先后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北极光创投•公益创业赛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安徽省本科高校唯一一个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总决赛全国季军等众多奖项。学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教师大奖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等学校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5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努力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基础、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各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连续四年被获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在近60年的建设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沿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描绘的蓝图,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着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综合实力,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皖南医学院转专业政策规定
时间:2024-07-12 11:0:25安徽工业大学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2 11:0:29皖南医学院本科招生网登录
时间:2024-07-12 09:0:48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登
时间:2024-07-12 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