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已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2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59人,其中专任教师1843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9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622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入选者9人,国家“”入选者6人,在聘“”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1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120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173人,博士研究生2773人,硕士研究生7909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6353人,成人学生8424人,长期外国留学生在校1183人。
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来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8个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评“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批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课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海外项目经理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0%,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及台湾地区演出。我校学生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18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5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城市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获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成立。“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获科技部批复。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自然科学类)49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7.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3647篇、EI检索论文6037篇、ISTP检索论文2229篇;;申请专利2135项,获授权专利1410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2届(累计9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和32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8场。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6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8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6.09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884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38个国家的205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学校主办了“2016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中俄高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中俄高铁发展圆桌会议”、“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论坛暨成果展”等多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邀请并接待了来自美、英、法、俄、泰、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以及相关国家驻华大使馆五百多名嘉宾参加相关活动。7月,作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期间领导人高访配套活动之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前往圣彼得堡,为我校牵头成立的中俄高铁研究中心揭牌并发表讲话;8月,刘延东和4位东盟副总理级政要共同为我校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揭牌,并在参观成果展时对我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承办铁路信号工程师学会年会、第四届铁道工程关键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多个大型学术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申报的“汉能新能源学院”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学校外专引智经费逐年上涨,有长期外籍专家18人,其中国家“外专”专家3人;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涉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48个,吸纳董事单位81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0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北京印刷学院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2 11:0:08北京印刷学院本科招生网登
时间:2024-07-12 10:0:36北京物资学院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1 11:0:21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招生网登
时间:2024-07-11 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