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重庆高考 > 正文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话题预测作文审题立意怎么写

更新:2024-06-06 09:03:41 高考升学网

202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要在高考结束后才会公布,其实,每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设计都会紧密围绕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旨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话题预测作文审题立意怎么写

202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话题预测

材料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不准确性和沟通的误解。

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发言,辞而有节。”这句话强调了在交流中应谨慎措辞,尊重他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在公共场合发言,更需要考虑言辞的影响和后果。

材料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言论自由的权利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同时,也对言论的责任有了更高的要求。言论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塑造态度,影响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慎言慎行,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社会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对畅言慎言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智慧沟通的原则。

注意事项:

1.立意准确,观点鲜明,论述合理;

2.结合材料,但不拘泥于材料;

3.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表达流畅;

4.不少于800字。

2024年重庆高考作文预测范文参考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与沟通,而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言论自由的概念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个看似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然而,这种畅言真的毫无界限吗?我们又应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畅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的畅所欲言。比如,五四运动就是一场以言论自由为基础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又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鼓励人民敢于尝试、敢于说话,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暂的关注和刺激,不顾事实真相,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更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我们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一些名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马云在面对舆论压力时,始终秉持着“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的原则,尽量避免卷入无谓的舆论争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和社会公益上,而不是在网络上舌战群儒。又如,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力求确保每一句话都有事实依据。这种慎言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那么,如何在畅言与慎言之间找到平衡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尊重事实、尊重他人,避免发布虚假信息和恶意评论。其次,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观点,以达到理性沟通的目的。

总之,畅言慎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我们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用理性、公正、负责任的言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畅言与慎言之间找到平衡,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贡献力量。

范文赏析:

本文以“畅言慎言”,围绕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首先,文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阐述了畅言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慎言的必要性。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观点更加突出,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其次,文章通过名人事例进行了生动的分析,使论述更加具体、形象。马云和鲁迅先生的例子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畅言与慎言的内涵,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最后,文章提出了在畅言与慎言之间找到平衡的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论述严谨,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写作水平。

总体来说,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既论述了畅言慎言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2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怎么写

实际的写作思路是:当考生拿到一道作文题后,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题目要求他写什么。就当下的新材料作文题而言,题目都蕴含着一个中心话题,因此,考生拿到作文题目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把材料中的这个中心话题提炼出来。换句话说,审题的实质就是把给定的作文材料中中心话题挖出来。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弄清楚了材料所蕴含的中心话题后,考生是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提炼中心论点呢?还是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寻找能够论证这个中心话题的材料呢?无数真实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后者。原因何在呢?就在于观点必须建立在真实典型的材料上。在这个方面,每个写作者必须明白,无材料即无观点。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说:“不使事难以立意”。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试作文正确的审题立意的过程应该是:审题——材料——立意——构思。表面看,这个过程同当前许多人所奉行的那个错误的过程只是把材料的位置往前提了一下,似乎区别不大。但实质上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错误的思路会把考生引向空想、乱想的地步,并进而导致考生在立意上出现偏题,乃至离题的现象。而与此相反,这个正确的审题立意的思路其之所以正确,乃是因为它把考生立意的基础牢牢建立在了考生已经积累的素材的基础上,因此,其立意的过程就不是空想乱想,而是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思考、提炼。显然,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重庆高考位次表 附分数

时间:2024-06-20 09:0:47

重庆高考复读生的最新政策,

时间:2024-06-19 15:0:14

重庆高考位次所对应的学校

时间:2024-06-19 10:0:09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属于

时间:2024-06-19 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