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党课心得体会 > 正文

最新知之深爱之切阅读心得体会

更新:2023-08-16 01:53:29 高考升学网

 最新《知之深爱之切》阅读心得体会【1】

  读着这一篇篇朴实无华而又生动深刻的文章,不由得为其真挚的为民情怀所感动,为其深刻的思想观点所折服。同志30多年前的讲话、文章,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从诸如“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鲜明”、“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县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项规定”、“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改革戏必须大家唱”、“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等等文章和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一系列讲话的思想渊源和实践根基。

  实践出真知,智慧来源于实践。同志15岁到陕北农村插队7年,后来又经过大学的深造和部队的锻炼,到正定工作后更是深入了解农村现实。他扎根基层、寄情于民,深谙人民的诉求,立志于民族复兴的意志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得到升华,成为他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力量之源。

  今天,我们学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知之深爱之切》这部著作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自觉践行同志的管党治国理政思想。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同30多年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国家的实力已远非昔日可比,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革遇到的困难也比往日复杂得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知之深爱之切》中汲取无穷的政治智慧的精神动力。

  要学习《知之深爱之切》中所体现出来的同志那种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必须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为西方敌对势力软硬兼施的伎俩所左右,不为国内外左右错误思潮所干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改革开放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要学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要重视民生、民主、民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住房、就医、升学、就业等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的为民情怀,就要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中,在党的一切工作中进一步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带领全体人民为创造自己的幸福而齐心努力。

  要学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感,只有为人民利益勇于担当,不怕困难,才能做出成绩。当前特别要反对那种麻痹松懈、不作为、不主动的情绪,振奋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焕发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把改革引向深入。

  要学强烈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矛盾层出不穷,只有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面对困难,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难点为突破口,以全面发展的要求为课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钥匙,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个拦路虎,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要学从严治党的坚定态度。从正定时期“县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项规定”、“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到“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反映了同志从严治党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刀阔斧地惩治腐败,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这场反腐风暴,初步扼制了腐败现象进一步扩大的势头,许多方面的风气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了反腐败的效果。但是腐败现象由来已久,不是搞一段就能根除的,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只要象同志那样,对腐败现象零容忍,持续抓,保持反腐的气势,实现党风根本好转就是大有希望的。

  最新《知之深爱之切》阅读心得体会【2】

  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中央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宣布的: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什么国家治理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会成为今天中国的时代使命?

  首先,这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在,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在改革中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而要发展市场体系,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解决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其次,这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提出的时代课题。前面讲到今天把国家治理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是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之所使然。如果说这种逻辑的复原,还比较抽象,那么考察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及其提出的课题,就十分现实了。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社会财富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大提高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溯源这些变化,就在于改革把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复杂,就在我们把中国搞活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乱象,包括党内腐败从滋生到蔓延,引起人们对国运的担心。这就要求我们治乱,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突显出来了。

  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时代提出的难题。搞活,不能搞乱;治乱,不能治死。不仅如此,我们追求的“活而有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激发活力,要靠改革;治乱,要靠法治,还要靠治党。不论搞活,还是治乱,都必须有利于并确保“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为破解这一难题,十八大以来,以为党中央先是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上来;继而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一手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手抓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接着,制订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被称为“姊妹篇”纲领性文件,把国家治理包括依法治国问题提到了改革总目标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所以说这是时代课题或时代使命,是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之所使然。这就是为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肩负的时代使命。

  第三,这是信息化迅猛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时代课题。在当今世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已经不能离开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因此,研究中国的问题,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问题,都不能脱离今天的时代变动特点,远离时代大潮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这里,我们不作抽象的概括,只作具象的描述。也就是说,只要看一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就可以对今天的时代潮流发展走势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走进地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有的看新闻,有的看视频,有的玩游戏,也有的在读网络小说。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走进社区,顺风、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的送货车,来来去去;有送信件书籍的,有送吃的穿的,有送家用电器护肤品的,什么都有送的。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与快递公司迅速发展相联系的,是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进入亿万家庭生活,网店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走进家里,电视已经和电脑、手机的互联网联网,人们既可以坐在家里用遥控器在电视上或用鼠标在电脑上自主选择看电影、听养生讲座、购物,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电影,用手机微信打视频电话。甚至,既有文字又能显示视频的多媒体图书也可以用手机阅看了。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出行坐专车、叫出租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滴滴打车”、“优步打车”又风靡全国,手机一拨,座车就到。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至于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大到像天津港的大爆炸,小到四川凉山小学生写的“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样悲伤的作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海内外。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再看看世界,过去全球的事由几个大国说了算,先是G7,后来加了俄罗斯成了G8,现在俄罗斯又出来了,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出现了,中国也由此从世界的边缘走进了世界的中心舞台,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每年中国放节日长假,从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泰国,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再到欧洲,各个国家大城市的商家都下功夫,千方百计吸引中国游客,做中国人的生意。“中国大妈”名扬四海。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即便有,也没有今天那么引人注目。

  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8月22日,去看望来自美国的朋友,他见面就告诉我,昨天美国的股市因中国经济的因素大跌。回家看《参考消息》,果然有这报道,“道指跌至年内新低”,“欧洲股市继续下挫”,“新兴市场货币普跌”,这些标题下的报道都说近期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关联。尽管世界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没有关联是可以讨论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事实。这种情况10年前即便有,也没有今天这么引人注目。

  仅以这些身边触手可及的案例,就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种种变化,概而言之,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这样的变化,不仅深刻,而且广大,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研究的发展走势,研究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不能不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与时代潮流变动相联系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不重视以人为本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吗?靠垂直的僵硬的行政管理体系能行吗?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还能行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思考的结果,就是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广大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党要更自觉地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务实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力地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努力地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发展。诸如此类思考,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为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

  “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先哲的格言,告诫全党: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尽管很艰巨,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治国理政,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续写一篇光彩夺目的大文章。

  最新《知之深爱之切》阅读心得体会【3】

  根据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要求,截至23日,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落实,供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4万册新书《知之深爱之切》已全部配送到位。另据介绍,近期向全省图书市场发行的3万册《知之深爱之切》目前已基本售完,下一步还将加印3万册陆续投放省内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坚持把学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采取各种方式持续推进、狠抓落实,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收到了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凝心聚力、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良好成效。《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收入了同志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书还附录了同志离开正定后撰写的3篇回忆文章,以及当年《人民日报》等报刊刊登的3篇新闻通讯。组织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该书,是省委把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举措。

  今年元旦期间,李鸿忠利用节日休息时间,认真学习了《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深受教育启迪,并写下学习体会:“当前,我们正持续推进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以讲话精神为遵循为指引推进各项工作。重要讲话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的最新成果。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体会,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源活、根深,源于长期的丰富实践,垒于中国的广阔大地,建筑在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上,内涵丰富、根深脉长、底蕴厚重。认真学习《知之深爱之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同时批转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以及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迅速组织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市县乡三级党委成员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并专项督办学习情况。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书记讲党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1 14:0:37

最新党员和群众谈心

时间:2024-03-21 14:0:45

村支部党课讲稿村书

时间:2024-03-21 14:0:54

基层党员之间谈心谈

时间:2024-03-21 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