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更新:2023-09-16 20:21:43 高考升学网
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在毛概老师留的几本书中,出于个人兴趣选了这本民主的细节来完成本学期的作业。关于《民主的细节》,作者在标题旁写到“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虽然作为一名工科生,不过对于一名男生,对于政治虽然并不时很了解却还是非常感兴趣。全书一共分为五个篇章: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因为要去完成老师留下来的作业,在几本书名中选了一本,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的一些故事和事例本身以及作者给予的解释让我更加有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觉得作者将每一个小标题都写的恰能诠释概要又给人以想要翻开阅读的愿望。
就以其中一个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故事为例吧,名字叫做“大学向左,草根向右”。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写到,在美国知识分子圈子里,尤其是在高校里,做一个左派是非常时尚的事情,做一个右派才需要真正的勇气。文中还说到“但是实际上,右翼倾向文化保守的同时主张经济的自由化,左翼主张文化自由的同时又主张经济的控制,严格来说还真说不清谁比谁更拥护真正的自由”当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中国美国的大学生的想法也就截然不同,大学的氛围也就更加不一样。学生会想到政治甚至左右翼之类的事在中国也就应该不会产生。我有位同学在人大读书,聚会的时候就会和我说他的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什么都敢讲,在这里也不太适合说老师的名字,当然其实老师可能并没有讲什么不当讲的,只是比较客观的说出了某些问题,这也与我同学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事有关吧。毛概的孙老师也是人民大学毕业的,您也一定会感觉到学校氛围或者谈论话题的宽度在人大与华电有很大的不同吧。
书中还有一个是听证会的故事。和昨天老师上课讲到的议员议案的问题由中国与美国的对比一样,目前中国听证会仍存在许多问题——发言代表缺乏代表性、民众“被代表”导致听证会与民意调查结果发生分歧、有些地方的听证会还不许媒体采访等等。这样完全与听证会的意义相违背,试问这样的听证会如何能做到行政决定的民主,又如何服众,如何要求民众服从其决策呢?
当然,无可否认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民主在美国就如一朵玫瑰花,美国人民在享受民主给他们带来的美丽的花朵的同时,也可不避免地遭受带刺的民主带所来的弊端。
读书的同时也从网络上了解到一些其他讲美国关于民主的话题的看法。由于美国过于注重民主平等,在经历了245年的奴隶制度后,美国一直在在处理种族的问题上小心翼翼,十分注重“政治正确”,甚至电视荧幕中黑人的形象也是健康、善良、正义的代表。所以,美国曾掀起了一场“平权运动”,即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等等的时候,应照顾少数种族。而这场“平权运动”出发点虽然是好的,就是保护黑人这一一直以来的弱势种族,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出现极大的问题——反向歧视。高校录取制度是“平权运动”的热点,为了迎合“平权运动”,各高校以降分等措施招收少数族裔的学生,而白人学生进校门槛反而大大提高。这样的“平权”,必然会导致各高校的学生素质大大下降,原本不够分数的,能力不够的黑人学生被拉进了名牌高校,能力比黑人学生强的白人学生就成了这场运动的牺牲品,上不了大学。
我非常赞同刘瑜的思想——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许多人总是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国的民主平等,无限放大了美国民主平等的好处,而忽略了其背后带来的副作用。而《民主的细节》这本书,对美国式民主的分析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通过对比中美现状,给人们展现出美国民主令人向往的方面,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民主背后的痛。
篇二: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记得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像伟人一样思考,像普通人一样说话。我想刘瑜做到了,她把枯燥难懂的政治知识装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实事里,既言之有物,又不失作者特有的韵味,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式讲述民主与美国,讲述民主的细节,美国的细节。
对于美国,从小耳濡目染,尽管没有亲自去过,仅从教科书以及老师的教导中,我了解到了我们要警惕美帝国主义,因为它支持台独分子,因为它时不时对中国指手画脚。然而了解止于此,从来没跨出过国门,甚至身边的人都没有去过美国的经历。再长大点,是高中同学的出国热,是大学时同学们对谁谁能出国的羡慕,尤其是能去美国。这个美国跟自己以往认识的那个美国,其实不是一回事。我们不再称呼它为美帝国主义,我们了解到了在美国你可以指着总统大骂而相安无事,知道了在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中国的N倍,也了解了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知道美国的种族冲突,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似乎都充斥着一个“美国梦”,这个梦她意味着公平,自由,以及平等。找工作不需要凭关系,到处托人,网络上不会有人随意对你的言论进行审查,更不会有人带着一帮人,强制拆除你家房子。
我们会发现越是长大,这个梦想越是在滋生,而现实却越来越远离梦想。
《民主的细节》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心目中的“美国梦”。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和感到奇异,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ABC电台天天骂总统、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会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比较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或者是美国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谴责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
我惊异,因为想不通;想不通,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不仅仅是我,就连当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参观美国之后写道:“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我很快发现了这个基本事实对整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给公众舆论带来一定的方向,给法律带来一定的基调,给统治机构传输新的公理,给被统治者带去特殊的习惯……平等是所有其他事物资深的基本事实……”
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一个实事,那就是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当然,任何一种政治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美国梦”仅仅是美丽的泡影与真实的谎言。然而正如《民主的细节》获评为新京报度社科书之后,刘瑜的答谢辞里说到的那样: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人性、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但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追求“稍微美好一些”社会的理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国梦”,并为这个梦想而努力!
篇三: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在西风东渐的今天,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估计不仅仅是“愤青”的时髦,而且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但西方式的民主到底是什么?估计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为它本身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且网络时代充斥着太多对它似是而非的阐述,导致它成为现实中人们发泄不满的证据和途径。
如何让我们这些好奇的人们能近距离的理解民主究竟是什么?阅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是极好的途径。正如《南方周末》年度致敬评语中的评价——“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更为难得,刘瑜润物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我愿意把该书分为三个大的篇章,第一章的标题为《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可看作是总论,而第二章节可分为权力制衡、公民社会、福利平等、法制自由、人物等篇章,用了翔实的故事和数据来表达总论中的若干观点,用作者的说法是在“耐心甚于才华的写生”。后记可看作第三篇章,既阐述了行文方式的原因,也对总论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生发。所以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本书框架,只要读前后两个章节就行了,作者努力想表达的深意都在字里行间了。
但人的理解是主观的。就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人,感受特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式的民主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美国宪法是美国开国之父中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折中的结果,因此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和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权利底线”精神至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美国的制衡有多个途径:1 、三权分立。 2 、联邦制。 3 、活跃的公民组织。 4 、媒体和文化产业;(www.eduche.com) 5 、投票选举的本身。
二、民主的完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权利”慢慢扩散的过程,而且每一个进步都不是自动出现的,都经历了来自民间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也仰赖于制度提供的空间,正是斗争的“自由”使得“平等”的成果变得可能。
三、一定的政治制度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对应。美国人扞卫权利的意识几乎到了“敏感”的程度。这种“过敏”不但表现在人们对任何可能侵犯他们权利的“风吹草动”都“大惊小怪”,而且表现在对“别人权利”的感同身受,并因此“多管闲事”。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有权利意识,更有责任意识。
四、要判断一件事务的好坏,首先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它的现实表现是什么?这种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的揭示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要用微观的形式,比如案例、数据。这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