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更新:2023-09-15 05:53:15 高考升学网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www.eduche.com)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