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就像是汽车,它有油门有刹车,又需要控制方向……”如此通俗新颖的“学术表达”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会议室里的氛围一下子轻松了起来。11月9日,学校第一期师享沙龙活动在活动中心405举行,特邀植科学院教授、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二审专家沈元月围绕“Nature背后的故事——我的科研道路”作专题分享。活动吸引了各二级学院三十余名青年教师前来“取经”。
“不要瞻前顾后,方向选准了,就要坚持研究下去”
十几年来,沈元月围绕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和品质调控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证据,证实ABA是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关键激素,明确了ABA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多种生物学机制,揭示了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调控的信号转导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是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研究领域突破性的进展,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那时候真是年轻,没想过能不能干成,一点也不害怕,就想一往无前的往前冲。”沈元月回顾起自己科研经历,从本科到博士后,他的研究领域始终紧紧围绕着ABA脱落酸。“我就是对分子生物学深深着迷,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担心结果,不要怕课题冲突,方向选准了,就要坚持研究下去,科研环境足够大,都容得下。”他对参加沙龙的教师说。
他还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艰苦生活,“一年吃一次肉,冬天没有蔬菜,但我心中仍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所以我不计后果,勇往直前地向着科技领域不断钻研,不断突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青年教师不怕吃苦、勇于坚持自己的科研方向。
“做科研要有全局观,科研成果要完成从理论到产业的转化”
近年来,沈元月在Nature、Plant Phys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大于5.0影响因子8篇,单篇论文被引最高449次,ESI高被引论文2篇。关于论文写作的经验,他说:“我的方法是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去研究,也会阅读大量的双语论文。我认为科学是相通的,比如我们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控制着进化,使生命体相沟通。”沈元月笑着对大家说,“因此我建议大家,做科研时要有全局观。立足于科研的一点去观全局,把握住大方向,然后再把你们的研究凝练成一点,得出成果。”
谈到科研成果的转化,沈元月列举出了不少当下农业技术成功产业化的案例,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中去。“我们的科研成果要完成从理论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产业的转化。”
参加沙龙的青年教师纷纷向沈元月提出自己关心关注的问题。一位研究穗发芽的青年教师就ABA脱落酸控制穗发芽的问题向沈元月请教,沈老师耐心为其解答并提供了相关资料。另一位教师就如何指导研究生向沈老师提问,“作为研究生导师,我建议要鼓励研究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的梦想,增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围绕许多教师关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问题,沈老师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师享沙龙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情感、技术、创意的平台”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向前辈取经,与同事交流,解除自己心中的疑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是参加沙龙的青年教师的切身感受。“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一位参加沙龙的教师说。
“师享沙龙要为全校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交流感情,二是交流技术,力求领域内信息技术交流,三是交流创意。为广大青年教职工解决工作当中的迷茫,调整科研目标与教学方向。”校党委副书记仲丛生在沙龙活动时强调。
据介绍,师享沙龙活动是由人事处联合教务处、科学技术处、研究生处、校办产业处、工会、北京农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农学院知联会等相关单位统筹组织的研讨活动,旨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秉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充分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同时推动学校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