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名单的公告》,我校案例《开展“全员 精准 多元”帮扶 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成功入选。本次评选,全国共100个典型案例入选,入选单位包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等5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部属高校,29所省属本科高校和30所高职专科院校。
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精准发力,暖心帮扶,不断丰富“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内涵,构建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就业服务支持系统,通过“一把手工程”与制度支撑相结合,实现全员帮扶,“就创业工程”与拓展岗位相结合,实现精准帮扶,“惠民生工程”与提升技能相结合,实现多元帮扶,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校院协同、重在落实的全员就业工作机制。把“战疫情、稳就业、提质量”当作学校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去抓。打造特色“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助推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主动求变,凸显“主体”
今年年初,学校印发了《青岛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修订)》,为高质量就业工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就业指导中心在实践中注重学生生涯理念的培养,举行就业嘉年华、生涯教育月等特色活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名校进名企、北森生涯指导等,开通万华化学、天津三星等名企直通车,不断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
准确识变,延展“两翼”
加强教育引导,主动服务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把择业观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一方面持续开展主题教育,以“爱国、成才、奉献”为主线,举办基层就业项目宣讲、考公公益讲座等活动,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围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十强”产业和山东化工园区发展,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引导毕业生主动选择关键行业、重点单位。学校向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输送青科大毕业生,让科大的校友扎根齐鲁大地的同时遍布祖国各行各业。
科学应变,深推“三化”
就业指导全程化。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第三课堂(指导)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重点关注家庭困难等毕业生就业;实施“一生一策”,坚持离校不离心,持续跟踪推送就业岗位。开展好“名企班”人才培养项目,组建了“海信班”“玲珑班”,为就业前置奠基。
市场开拓立体化。疫情防控常态下,采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名企行”职业体悟活动以及“走企业、访校友、联政府”拓市场行动,着力构建毕业生就业生态圈。2021年,组织淄博、威海、滨州、潍坊等地专场招聘会5场,线下大型线招聘会7场,线上大型招聘会9场,每日来校宣讲企业在15家左右,合计到校招聘企业达到240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万个。
产教融合基地化。学校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化政产学研融合,与政府、社会等建立人才招引基地、研究院、合作办学,与万华化学、海信集团、默锐科技等500余家企业共建,积极吸纳社会行业企业捐赠,政企校多方共建合作、发展共赢。
2020年以来,受疫情防控、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各地各高校和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就业局势稳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为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工作,经各地各高校申报推荐,专家择优遴选,确定了100个典型案例。2021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4号),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下,统筹材料,积极申报,成功通过省教育厅审核,作为山东省五所高校首位推荐到教育部。11月9日,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和省教育厅要求,学校研究室(高等教育研究所)对案例进行了修改定稿,进一步提高了案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