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西藏大学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一代代藏大人的拼搏进取下,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先后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打造出了“第三极”生态文明高地,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蓝、地绿、水清……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是地球生物十分宝贵的基因库。
地处“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大学,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学校整合多学科力量,瞄准学科前沿,形成了以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基础、高原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生态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也是西藏唯一入选“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的学科。
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部区合建高校。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从小到大、由专门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变化,印刻着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展现着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继承“种子精神”
多项指标实现“零的突破”
国庆前几天,记者终于约到拉琼教授的时间,见到了这位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掌舵人。皮肤黝黑,和想象中差不多;瘦弱儒雅,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总以为,能够踏遍雪山、河谷、荒滩,采集到上千种植物4000万颗种子的人,一定是个威武粗犷的康巴汉子。反倒是团队中的周永洪老师,黝黑的面庞、敦实的身材,比较符合我们的想象。周老师第二天就要带着十几名学生去阿里收集种子,拉琼教授细心地询问他车辆、保险等细节,一再叮嘱路上注意安全。自从2017年他敬爱的钟扬老师因遭遇车祸意外离世,他就对师生去野外工作的交通安全格外上心。
谈到西藏大学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谈到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复旦大学援藏教师钟扬。“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种特有植物,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钟扬在很多个场合这样说。
在此后的10多年里,钟扬成为西藏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顶梁柱。他与西藏大学教师联合申报的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他在复旦大学为西藏培养出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青年教师;他帮助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点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实现了西藏高等教育理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在他手中,生态学学科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的建设行列。然而,就在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的第四天,钟扬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意外戛然而止。
钟扬去世后,他的博士生拉琼继承了他的“种子精神”,义无反顾地接过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接力棒。“这是西藏大学历史上发展最好和最快的时期。”拉琼告诉记者。在2亿多元建设经费的支持下,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实验室面积增加了1万多平方米,野外研究观测台站增加了270多亩,添置了5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施设备,“一站一库三中心”基本建成。
造血加输血
人才撑起学科发展
要说学科建设中最让拉琼伤脑筋的,莫过于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缺乏。钟扬生前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了3名博士,拉琼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有个未完成的心愿,就是要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10名博士。”拉琼告诉记者。
钟扬的这个心愿终于在拉琼手中达成。从2018年起,西藏大学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由此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硕士招生规模从5年前的每年57名增加到245名,博士培养从每年1名增加到21名。同时,学校利用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优势资源,打造了与支援高校、合作院所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新模式。
“自己培养的博士更能在这扎下根来。再过几年,我们培养的博士陆续毕业,一个学科方向只要有10个左右的博士,就能撑起来了。”拉琼终于可以缓上一口气。
内地高校的援藏教师一直是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组部、教育部组团式智力援藏的长期支持下,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形成了一支以本地人才为基础、以援藏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能把握青藏高原重大科技需求,又能接轨学科前沿,为实现“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大支持。
11月12日,我国山地冰芯和冰川变化研究领域的泰斗姚檀栋院士受聘成为西藏大学的“双聘院士”。“这是西藏大学‘双聘院士’零的突破,将为西藏大学加快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为自治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在聘任仪式上说。
启动一流学科建设以来,西藏大学完善了人才引进机制——既可以调入引进,也可以柔性引进,还可以双聘、兼聘。“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措施,才能打破学科发展的瓶颈。”拉琼对记者说,周永洪就是两年前在佛罗里达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被引进到西藏大学的。
在拉琼的率领下,一个覆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团队日益成熟,获得了“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滚动支持。
平台加项目
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
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高标准现代生态学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在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办主任张广亮说,经过三年的建设,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第三极”空天地一体化野外科学观测综合平台等实现了整合,青藏高原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站多点初具规模,为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预警服务与生态修复保障。
“三中心”的建成同样意义非凡。综合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改变了高水平的实验检测必须拿到内地进行的困境。在线安全监测中心的建设,改变了高原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与环境监测数据极度匮乏、获取极其困难的局面。大数据信息分析及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为高原生态安全监测、基因组、舆情监测等的大数据分析和仿真实验提供了强大支撑。
“申报国家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就是‘神话’,老师们科研实力不足,热情也不高。是钟老师带领我们把‘神话’变成了现实。”拉琼说。近5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59项,到校经费达10409万元;省部级项目123项,横向项目55项。发表SCI论文186篇,中文期刊论文200余篇,专著14部。
2019年,拉琼课题组以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须弥芥为研究对象,首次对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标志着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学校宇宙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玛射线辐射,比此前国际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这是超高能伽玛射线天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成果在物理学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谈到下一步学科建设的重点,拉琼说,在第二轮建设中增加了青藏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挖掘方向。“种源安全是国家战略,这项工作必须争分夺秒,等不得。”拉琼说。
服务地方
化成果为发展力量
“成果转化比发论文更重要。”拉琼说,西藏的这些特色生物资源,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发掘和利用好。
不久前,德国老牌医学护肤品牌优色林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到学校寻求合作。他们判断,在西藏高强紫外线的照射下,这里的植物一定含有大量防紫外线成分,因此希望可以和西藏大学共同开展研究,提取有效成分阻止皮肤黑色素的产生。拉琼欣然同意合作,如果能把西藏特色生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他觉得比拿到几个项目、在国际上发表几篇论文更有意义。
张广亮表示,学校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多个项目与企业合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和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推广白肉灵芝加工技术,开发出多种白肉灵芝产品;与西藏天赐源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筛选青稞根际促生菌,开发出生物菌肥。学校建设的藏药生物资源库、高原微生物资源库,挖掘其中抗辐射、抗缺氧、抗寒抗旱的功能基因,不仅优化了农牧业品种,还可以指导高海拔地区生活人群以及航天员的辐射防护,推动了西藏绿色农业的发展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拉琼倾注了很多心血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资源库,除了收集高原特色动植物、高原微生物种质资源外,还承担着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的建设。这一项目,将为青藏高原独特人类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战略支持,对解析高原人群基因组遗传特性和低氧适应的遗传调控,研究并开展各类高原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