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大高校放寒假时间要到了,很多学生要提前购买火车票,所以必须要知道本校放寒假时间的具体时间安排。本文高考升学网小编为你介绍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19-2020年的校历就放寒假时间,希望对你有帮助。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京外唯一一所),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哈工大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哈工大的专业优势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工与化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等20个学院,学校还创办了威海校区、深圳校区,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91个本科专业,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成为我国拥有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的4所高校之一。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News)排名中,哈工大位列世界大学工程学全球排行榜第6名。
学校大力弘扬哈工大精神和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学校现有两院院士36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特聘教授47人、青年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领军人才44人(含国家“”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85人。他们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或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学校2018年科研经费39.24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年授权专利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双层游泳馆,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哈工大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化、开放性的学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办学。改革开放后哈工大的国际影响更为深广,并与美、英、法、德、日、俄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9所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哈工大积极参与了亚太大学联盟、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哈工大还是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哈工大牵头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北极大学联盟”,成立哈工大鲍曼工学院。
哈工大现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共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校训,哈工大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栗战书、李长春、王兆国、宋健、叶选平、邹家华等;也有共和国将军李继耐、胡世祥、李元正等;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140余位大学校长和90余位两院院士毕业于哈工大。也正由此,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向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