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排名是选择志愿的一个参考,一般排名靠前的学校更好。先看院校,再看专业排名。
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考成绩较好的考生,选择理想的院校和满意的专业,是无可非议的。由于一般考生高考成绩的竞争力总是有限的,若对院校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必须以牺牲专业的层次为代价;若对专业提出较高要求,就必须以牺牲院校的层次为代价。
二者究竟以哪个为重,由考生依据实力自己定夺,但必须要在能被录取的大前提下作出上述调整。特别是在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发生冲突并威胁到录取与否时,一定要放弃对专业的要求,此时无论是什么专业,能被录取就是上策。但要注意,对于1A院校志愿,考生在填写专业服从调配时一定要慎重。
有国家政策倾斜的“985”“211”“双一流”等重点大学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而在这些名单之外,还有这些因素值得参考。
1,重视学科排名
综合排名与某个具体专业的排名是两回事。如果某个大学以理科为特色,他的工科专业排名也许在很后面;而某个大学是以工科为特长的,他的文化艺术专业也许就是一个“特短”。
2,选择合适的指标
不同考生的考分、考试类别、专业兴趣和就业倾向各不相同,应有所取舍和侧重。如果打算从事科学研究,可以关注科研实力指标;如果已经有心仪专业,不妨多看看学科排行数据;若你有志于出国深造,可以留意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3,将名次模糊化
即更关心其所属的层次,不计较于几个名次上下的选择。例如把 1 到 10 名看做一个层次,把 11 到 30 看做另一个层次,31 到 60 再看做一个层次,61 到100 看做又一个层次。把分层次的边界也要适当“模糊化”,11 名与第 10 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38 名与 30 名也难说有很大差别。
4,地区因素不可忽视
各高校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魅力,并且已经形成传统。可能有的学校排名虽然靠后,但在某个地区,他的投档分数线却比排名前面的反而会高出一截。所以,还要参考在本地区招生的各个院校,最近几年在本地的实际录取的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