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参加2021年高考的考生应该如何备考?2021年高考到底难不难都是高考生疑虑的问题,那么以下是今年全国高考难度系数分析,仅供参考。
教育部要求,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进一步细化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强化命题制卷、考点考场、评卷等场所防疫举措;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按要求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等。
各地各校要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
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有关部署,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1年仍可继续享受专项计划政策。
教育部要求,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的各项工作,精心制定命题、考试和录取工作方案;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试点经验,不断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教育部要求,要优化高校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考查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各地各校要统筹安排高职分类招考计划,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招生,适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教育部还明确,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管理,不得随意将普通批次招生专业安排至本科提前批次招生。各地要开展招生秩序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宣传、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违规承诺录取等行为。
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亮点6|外语“一年两考”: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使用完整试题(含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考试的,考试时间为9:00至11:00,听力测试应安排在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仅使用外语听力部分试题组织考试的,考试时间为9:00开始,11:00前结束(考务实施细则另行通知)。
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年中除了6月8日外,1月8日还有一次机会能够参加外语考试,并且两次外语考试获得的成绩,可以取最高分计入高考的外语成绩。
1、复读人数增加,高考竞争激烈
由于2020年疫情的原因,虽然高考因此延期,但在疫情期间,不少学校选择以网课的形式继续教学,从心理压力和教学质量上,对2020届考生产生了影响。
由此可见,相较于平淡无奇的其它年份,疫情得到控制后的第一年将会可预见的增加,因为受到影响发挥失常而复读的考生,竞争将会随着高考人数的增加而更激烈。
2、复读生将受限,教学资源不同
2020年上半年,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相继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对于招收复读生、举办复读班进行限制,其中部分地区甚至要求公办高中、普通高中严禁招收复读生。
虽然可以预见到2021届复读生将会因疫情增加,但由于这些规定的出台,部分地区的复读生将不能享受以往的教学资源,仅能进入私立高中。
3、高考改革,应届复读各有优势
众所周知,2021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都将迎来高考改革,根据北京、湖北的相关官方回复表示,政策上对复读考生没有限制,高考改革对复读考生没有影响。
实质上,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的考察模式对于复读生是陌生的,但他们却需要更短的熟悉时间。不过也有类似浙江地区保留成绩的政策,复读生相对应届生更有利。
(1)首先是各省份的高考试题设计不能够超出《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以及各科教材的要求。
(2)高考试题要重视其科学性,明确目标,不能够形成争议。各科的题目应该按照情境表达合理和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大家审题准确。
(3)高考试题命题,应该体现和覆盖各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高考试题应该具有可信度、有效度、区分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难度,但难易比例要合理才行。
(5)试题题干需要围绕一个中心点,与答案选项的关系和方向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6)学科非选择题主要考查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因此答题量、思维量和赋分值都需合理才行。
(1)高考的命题方向要明确,试题要用体现进入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试内容进行包装,考查学生的能力。
(2)高考试题要考查学生的基础,但要变化不同场景,提问要科学,注重创新,也就是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3)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所以考试试题需要具有区分度,试题需要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道题都会拦住一批考生,这样只有优秀的考生才能够走到最后。
(4)高考命题不能够留下教材的痕迹,但是考查的知识必须都是考纲规定的内容。考生在考场上争分夺秒,想题的时间多于看题和做题的时间,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良好,从而体现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
(5)命题的人在编制试题时需要考虑到国情、地域和民族因素,尽量做到对所有考生都公平。“以生考熟”,即用陌生问题来考查学生熟悉的知识,这类问题最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6)科目的命题起点要高,落点要低,比如说物理、化学试题问题涉及到诺贝尔奖的问题,但最终的答案不会超过高考的评价体系。
(7)科目中的重点知识需要重点考、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最先要设定好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这样才能支持各学科的主干知识。
(8)高考需要注重共性与个性,共性考查相对容易,个性难度较大,所以高考试题需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并体现创新性。从独特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多方位和深层次的考查,要体现考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鼓励有思想水平、独特和创新的答案出现。
(9)高考试题一般都是从小点切点,所以学生要排除干扰,以小见大,透过本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0)高考命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需要有应用性,能够让大家用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解决问题,体现学科的价值。
对于高考的试题都是谁命题,同学们都非常关注。高考命题人包括名牌大学教授、全国重点中学的优秀老师、教育部研究所的专业、以及编写教材书和教辅资料的人。
这些人群组成了高考试题命题组,其中大学教授占比最大,所以命题组组长一般都是大学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会有专家库,为了能够保持高考试题稳定及连续性,几年才会更换一次,但换的人数不多。
每年的1月到4月,教育部考试中心都会选择一些优秀的高中教师和部分大学教师,充实进命题专家库中。其中的大学教师一般都是本省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老师。
网络有消息表示,一旦某位老师被选中作为高考试题出题者,就会在高考被集中带到一个地方,并且在封闭的环境中出题,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才会回家。当然这只是大家的猜测,但不难看出,这些高考命题人非常有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