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网上对专业的讨论也特别热,是去一个好一些层次学校的冷门专业,还是去一个低一些层次学校的热门专业,这个问题是大家特别关注与纠结的,两位老师的观点是什么?
张宝玲:我们平时在跟学生的具体接触中是带着一些生涯概念的,会给学生做正式的测评,综合考量这个学生的兴趣、天赋能力、家庭资源等,如果没有机会做正式评估,我们会把一个学生大体上会分为四象限,四象限的关键词是一个学生是按部就班,还是创意无限,是愿意跟人打交道,还是愿意学一门技术。
把12个学科门类和学生的人格类型进行匹配,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内向,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比较强,那他们适合学理工农医等自然学科,未来不管是学一门技术还是去搞科研,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学生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创意无限,那他们可以去学艺术、教育、哲学、历史等专业。还有一些同学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但相对来说是属于按部就班的,希望生活比较可控,还比较细心,他们可以去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经管类的专业。
这个过程中,我的一个观点是:专业每十年会有一些冷热的转换,我们可以选对自己的专业,用时间给予我们未来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什么专业热就去追什么。
任蕾:是用时间换空间吗?
张宝玲:是的。
比如2013年前后,一些省状元连清北都不报,可能会选择追逐社会的热门专业去外经贸或中财,在2023年这个节点上,我们来看这十年间热门专业的更迭,医药类、师范类、公安类,还有一些偏工科的专业越来越火。
几年以后,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要有长远的眼光,才会对未来有更好的预测。
王云海:专业的冷热确实会随着时代的不同和技术的发展发生变化。但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很多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360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不管是哪一个专业,只要你能做好做精,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前20%,你的生活就会比较好,获得的成就感会比较强,如果能做到前5%,甚至1%,那就成为领军人才了。
对于专业选择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考虑学生的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一行才能专一行。如果学生有非常明确和坚定的方向,我觉得家长也应该鼓励,去给他创造环境和提供资源。同时,还要围绕自己的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兴趣+能力+价值的合理交集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第二,客观考虑未来的就业。我国每年本科招生大概400多万人,高职招生500多万人。如果你的分数属于低分段,未来更多的是以就业为导向,那专业还是很重要的,要选一个自己相对擅长的。对于高分段的学生我觉得大学更重要一些。每个行业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发展。
Q:高中阶段受家长和学校管控比较多,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心理能量也比较低,高考的时候很幸运的考到了一个超出自己平时的成绩,那么是冲到名校好,还是去一个和自己真实水平更接近的学校好?
王云海:大学4年并不完全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在大学里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在群体中能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是比较重要的。目前好大学非常卷,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情况不一样,一类孩子是遇强则强,不同的环境会促使他激发动力,虽然达不到顶尖的水平,但能保持在中游,这类孩子我觉得适合去比较好的学校。还有一类孩子对成就感的要求非常强烈,我建议他去一个相对适合的学校,这样他能够坐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好。
任蕾:现在的青年学生,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较多,甚至有轻生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学校里非常优秀,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进入到了一个好大学,特别是顶尖的大学,在一个全体都特别优秀的群体中心理落差会特别大,而且现在大学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虽说大学不仅仅是以学习为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绩点最公平,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实际上是接受不了自己失败。
如果这个学生本身抗挫能力很强,是遇强则强的这种,我觉得他可以往上冲一冲,但如果这个学生本身比较敏感,相对脆弱,自尊心超级强,我觉得应该去一个更加宽松一点的环境。这其实是一个当鸡头还是当凤尾的问题,主要还是根据学生性格去进行选择,这和内向外向没关系,主要是看个性里的抗挫能力。
张宝玲:现在中国的大学是有淘汰机制的,每一届的学生并不是能百分百毕业的,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能拿到毕业证,但拿不到学位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捡漏进了名校,可能会高兴一阵子,但不见得能高兴整个大学期间。
另外,还要看孩子的类型,如果是自控能力比较差,心理又比较敏感的这种学生,我觉得宽松的环境更适合他,现在一些考生和家长很现实,觉得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一直是这个群体里的鸡头,将来各种奖学金、保研的机会都是自己的,这样的想法也未尝不可。
任蕾:读大学和初高中太一样,最终需要孩子做出决定。家长和班主任可能了解孩子的个性,至于到底适合当鸡头还是当凤尾,还是需要双方去做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