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工作报告 > 正文

2019年湖北省恩施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更新:2023-09-17 00:50:00 高考升学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全州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全州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第一要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扩大了经济总量。全州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12亿元,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达到615亿元,增长20.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900亿元,达到933亿元,增长15.4%,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55亿元,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3.6亿元,增长13.4%;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18.6亿元,增长1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7.8亿元,增长15.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45元,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94元,增长13%。

  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旅游接待人次、外贸出口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城镇新增就业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双轮驱动,产业化城镇化彰显新特色。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恩施召开,推介展示了我州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经验。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建基地、培主体、强龙头、创品牌的思路,加强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六大“产业链”建设。全州新增特色农业基地30万亩,新增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8家。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等支柱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4%,全州净增规模工业企业65家,总数达到455家。颁布了硒标准,制定了硒标识,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硒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恩施硒茶等一批硒产品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世界硒都”已成为亮丽的发展名片。生态文化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州新增4A级景区4家,4A级以上景区达到15家,全年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增长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增长35.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业态,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服务更加便民,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市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以人、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城镇化,全州实施城镇重点项目323个,完成投资146亿元,城镇化率达到38.4%,城镇功能逐步完善,承载力进一步提升。恩施、利川、来凤“一主两副”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大力开展以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为主要内容的“乡镇集镇建设管理年”活动,乡镇集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州建成82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城市创建工作,恩施市成功跻身国家园林城市。

  (三)推进生态文明,美丽恩施建设开启新征程。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要求,启动实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五大专项治理,乱砍树、乱挖山、乱排放和清江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控制。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利川市被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市。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植树造林27.3万亩,全面启动清江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市城区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355天以上。

  (四)突出投资带动,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58个,完成投资210亿元。宜巴高速全面建成通车,东西大通道更加顺畅,恩来高速、恩黔高速建成投入使用,南北大通道基本打通。恩施进入高铁时代,融入了全国大交通网。利万高速完成工程量的50%,恩建高速、“千公里”绿色旅游公路快速推进,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鹤来高速、咸来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州城金龙大道、金山大道、恩施农副产品加工园、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及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利川南环大道、巴东黄土坡搬迁、宣恩贡水河生态人居走廊、咸丰晨光大道、来凤科教示范园、建始新城区、鹤峰新城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通畅工程”147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万亩,解决了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村级综合服务社584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制定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公示了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州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70项(含省下放123项)减少到132项。积极推进“先照后证”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全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9万户,同比增长81.4%。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启动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了行政机关津补贴,落实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探索建立了村医村教进村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推进,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立了综合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新机制,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在跨省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3亿元,增长21%;直接利用外资3081万美元,增长31.2%;外贸出口4.6亿美元,增长18.5%。

  (六)优先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始终把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全年民生支出达到19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实施了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年初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启动了县市城区1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实施了寄宿制学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学前教育等项目建设,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达33人,位居全省第三。评选表彰了首届“恩施州名师”,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739名。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76%。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口计生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启动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优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唐崖土司城遗址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组织的现场评估,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新建保障性住房2.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1万户,改造特色民居8123户。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13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综合扶贫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启动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117户、1.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6.6万人。

  其他各项工作协调推进。深化法治恩施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积极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继续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过去一年,我们狠抓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政府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3件、政协提案163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今天的恩施,发展态势令人鼓舞,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恩施发展中的新变化、新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倾情关怀、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州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州人大、州政协加强监督、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州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发展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团结干部群众,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抓发展;二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必须坚持项目带动,依靠项目推进工作,依靠项目支撑发展,注重打基础、破瓶颈、谋长远;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尊重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五是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民生,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增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改革进入攻坚期,体制机制矛盾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亟需破解;财政实力、社保水平与民生需求矛盾突出,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和保障民生任务繁重;生态主体功能区要求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转型发展更为迫切;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服务不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工作安排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结合恩施实际争取新作为。当前,恩施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大,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的任务重,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恩施州生态优势非常明显,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未来一个时期仍将处于优势彰显期、投资高峰期、发展加速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抢抓机遇,推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

  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的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遵循“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坚定政治定力、发展定力、清廉定力,持续深化细化实化“三州战略”,大力实施“双轮驱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美丽恩施,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为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招商引资增长2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游客接待人数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州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壮大特色产业

  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州域经济转型升级。

  培植市场主体。围绕六大“产业链”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扶持发展一批中小微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小进规计划”,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把小企业盘大、大企业做强。

  打造特色品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坚持不懈地推进质量强州建设。围绕“天然氧吧”、“民族风情”、“世界硒都”三张发展名片,突出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精品名牌。加大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健全质量体系,力争把硒品牌打造成为恩施州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品牌。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努力提升恩施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要素保障。按照“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的思路,加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进驻恩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的能力,确保全州信贷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在新三版挂牌上市,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建设用地结构,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建立以职业经理为主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建好城镇,做美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以州城为中心、县市城区为骨架、乡镇集镇为支撑、中心村和社区为网点的“一心三级”城乡网络发展格局。结合山区特点,立足民族特色,体现生态优势,科学编制、严格执行新型城镇化规划,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促进州城、县市城区、特色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民俗风情城、生态旅游城、交通枢纽城、区域中心城”的要求,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产业聚集与公共服务、完善功能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大力推进州城建设,努力把州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和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以州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利川、来凤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对州域经济的支撑能力。

  建设宜居城镇。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浓郁、舒适方便”的要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县市城区和乡镇集镇。加大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等5个县城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乡镇集镇建设,加大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农村集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特色街道建设,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着力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加大对违规建筑的整治力度,有效解决城乡无序建房问题。加快推进城镇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努力让居住环境更加适宜、市容市貌更加整洁、城市秩序更加规范。

  建设美丽乡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突出“生产生态、村容村貌、乡风乡韵”主题,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特色民居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社区、中心村和特色村寨建设,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乡村。完成撤并村“通畅工程”400公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8万亩,加强沼气池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村村通客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和消费对扩内需的基础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坚定不移扩大投资。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全年实施过亿元的重点项目170个,计划完成投资300亿元。切实做好省级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利万高速、恩建高速建设进度,实现利万高速凉雾至南坪段、恩建高速罗针田至松树坪段通车的目标。积极促成鹤来高速、咸来高速、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开工建设,认真抓好“千公里”绿色旅游公路、国省道一二级公路改造等交通项目建设;抓好恩施农产品加工园、恩施清江旅游度假区、华中药用植物园、利川民生产业园、建始文化体育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抓好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喻家河水库和车坝河水库饮水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清江流域综合治理、页岩气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力争全年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大幅增长。加快推进安张衡铁路、昭黔恩铁路、腾龙洞至大峡谷景区旅游观光铁路、利咸高速、荆门至巴东成品油管道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创建5A级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康体养生游,实现旅游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积极促进文化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社区服务、中介组织等新型产业,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努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一批商业综合体、大型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支持华硒物流园、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金融体系创新、农村综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省级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力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进村医村教进村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面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规范严明的法治环境、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和国家放开的垄断行业,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开放是第一动力、市场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开放活州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精准招商,全面提升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落地开工率。加强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壮大外贸出口龙头企业,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鼓励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构筑开放新平台,加大设立恩施海关、开放航空口岸的争取力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科技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支撑计划,着力破解影响“产业链”建设和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培育力度,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会计专业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时间:2024-02-09 09:0:30

最新事业单位工作人

时间:2023-09-19 00:0:34

党员个人相互批评意

时间:2023-09-21 11:0:03

最新总工会换届工作

时间: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