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电影第一滴血4观后感精选

更新:2023-09-16 03:12:25 高考升学网

第一滴血4观后感(一)

  史泰龙是俺唯一的偶像。

  说这话,俺一点也不脸红。做人要厚道,俺不能骗别人,更不能骗自己。

  一

  前天和楼上一哥们聊天时,说起当年贴在床头的人物画,他说记忆中主要就两张:一张是施瓦辛格,《独闯龙潭》(Commando)中的造型:黑色油彩+嘟嘟啷啷一堆手雷,肱二头肌鼓着;另一张就是史泰龙,《第一滴血3》(Rambo3)中的造型,就是光着膀子、右手端着带榴弹发射器的AK-47、双腿微屈那张……

  真是知音遇知音,两眼看不清啊~~~俺当年床头贴的,也是一模一样的组合。当然,也有稍许不同:在两位猛男中间,俺还贴了一个不知名的波霸美女,“前卫”的衣裳要多节省有多节省……用句现在非常时髦的话儿来形容俺当年的品味,那就是:veryyellow,veryviolent.

  不过,俺如今要挂贴画的话,只会挂史大爷的,而不会挂施州长的。因为在感情上,俺更倾向于史大爷一些。虽然他们二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动作影坛的地位基本相当,施州长后来的转型与票房甚至更为成功,但俺始终觉得,史大爷更像是位“演员”,而施州长更多意义上是个“明星”??演戏和从政都是如此。

  二

  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史大爷是被”金酸莓奖”定性为“二十年好莱坞演技最差”了的,很难翻身,怎么可能更像“演员”呢?俺觉得这主要是种偏见和思维定势。所谓偏见,是“动作片就是没脑的,尤其是肌肉派动作片”。很不幸的,史大爷当年是肌肉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人家脸部肌肉又麻痹了半边,更增添了人的口实:就一副表情,你怎么表演啊?

  这种论调其实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史大爷不是吉姆凯瑞(JimCarrey),他的角色根本不需要“橡皮人”的千变万化的表情,他只需要表现出适合角色状态的心理就行了。个人觉得,史大爷在这一点上,是非常称职的,比其他几个家伙(施州长、尚格云顿、史蒂芬辛格)都要称职得多。另外,以肌肉论肌肉,史大爷当年的肌肉也和施州长不一样,后者看起来很完美,但这种完美感觉很不生活;而史大爷的肌肉线条远不是那么规则,以“健美”的标准来看很可能不及格,但看起来更像正常的人,每一个隆起都饱含着汗水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以“蓝博”(Rambo)这个角色而论,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个没有追求的杀人机器,但他其实是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可谓都在和“战争机器”这种命运在抗争。敌人、祖国、家乡、亲人,甚至朋友,很少有把他当“人”看的,只会在需要他的杀人技巧时才来找他;而其他时刻,他都被视为“不安定”因素而不能存在于一个“和谐社会”里,只能远遁隐匿在异国他乡。

  史泰龙将人物这种深层的悲伤气氛演绎得很完美。提到“蓝博”,俺最先想起的,总是他的眼睛,那里面都是挥之不去的悲伤与无奈,当然,也有孤独、倔强和永不服输的意味。很难想象其他几位猛男能演出这种气质。相对于史大爷的“蓝博”与“洛基”,其他几位肉人的角色都比较卡通化。

  三

  俺看《第一滴血》系列的顺序有些奇怪:第一次接触,其实是从第三集开始的。那时候国内小区闭路电视刚刚兴起,母亲所在单位也开通了,每天放几盘流行的录像带什么的。碰巧俺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第一滴血3》(RamboIII)。八十年代末俺的眼界还和闭路电视一样闭塞,因此一下子就被蓝博兄弟威猛无敌的风采给征服了。恰好当时社会上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俺虽然似懂非懂,但绝对对高仓健先生有些不以为然,就小日本那挫劲,比起蓝博来差得太远了(当然,女士们肯定不这么看^_^)!接下来看的是第一集,那时已经上大学了,是在学校电影院和很多同学一起看的;最后到网络下载的时代,俺才看到当年被小学哥们吹捧得神乎其神的第二集,感觉已经没那么强烈了。

  三集中让人最有感觉的,的确是第一集。相对于后两集来说,这一集的动作一点都不火爆,但却将“蓝博”这个人物的“边缘”与“坚忍”的一面表现得非常充分。战场上最优秀的军人,回到国内不仅找不到工作,还被人嘲笑;对于越战老兵来说,这种迥异于二战老兵的待遇,是蛮令人深思的。先且别说战争本身的正义问题,单就士兵而言,个体也不应该背负集体决策失误的过错。《第一滴血》这种对于越战老兵问题的关注,和当时流行的“反战思维”很不合拍,但如果抛开时代的主题,从个体遭遇中能提升的对社会不公、乃至政府“过河拆桥”的控诉,一点也不会比其他反战影片弱;虽然影片带着同情的心理描绘越战杀人机器蓝博,但这种点出“战争工具也有人性”的手法,个人觉得比那些强调“战争扭曲人性”的只强不弱。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滴血》应当和《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生逢七月四日》等并列成为反战经典,它的地位,相对而言被大大低估了。

  据说当年有影评人认为应该让蓝博在第一集中死去,那样似乎控诉的意味更浓。俺认为这是典型的文人思维,是那种特别容易头脑发热的思维:啥事不搞则已,一搞则搞到底(听起来有点A呀~~^_^)。问题是非得为了造成对政府的强烈控诉而让蓝博死去么?牛人们都说过,死是件很容易的事,活着,却很难。蓝博虽然内心很痛苦,但他强大坚忍的性格,注定他要继续边缘化地活下去。这样,才是真的蓝博,而不是一个为了鸟电影艺术而牺牲的蓝博。

  四

  是的,两部续集都将重心放在了动作场面上,对蓝博心态的刻画少得可怜。可这对蓝博个人形象的丰满,丝毫没有影评人所说的那种消极作用。单纯从故事来看,可怜的蓝博在第二集里又被美国政府利用了一把。影评人众口一词都说影片神话了个人英雄,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第一集中已经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蓝博,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对战友的情谊,宁肯再次相信政府而拿自己的生命冒险,这在性质上就不是个“逞英雄“的问题了。实际上,第二集对蓝博作为“战争工具”的悲哀,比第一集是有所深入的。从此,蓝博对所谓“国家大事这种小事”完全失去了兴趣,影片结尾他那孤独远去的背影,代表的是一种决绝的姿态:“老子再也不想被人当工具使了!”

  按理说,到这个份上,蓝博系列也没啥可写的了。但对于蓝博个人来说,还有个别东西是值得珍惜的,比如友谊。所以,《第一滴血3》完全是场蓝博私人的战争,其实和当时阿富汗的形势无关。这次的行动,已经不再是美国政府利用他,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了。蓝博在片中成为阿富汗游击队员们的英雄,虽然客观意义上还是烙上了“冷战”这样的大背景,但是如果说蓝博帮阿富汗人就是充当“冷战工具”的话,未免有些牵强。因为事实摆在那里:一,他的战友是落在苏联军队手里,不是在阿富汗游击队手中;二,苏联的确是入侵的一方,而且在阿富汗没少干坏事。因此,外冷心热的蓝博同情阿富汗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本用不着政治头脑来思考。

  可是,即使做了英雄的蓝博,还是有心理障碍,无法正常回归到那个生养他的社会中去。这么多年了,他不仅失去了对自己国家政府的信任,也在感情上拉开了和大洋彼岸的距离。这就像很多被放逐的游侠或者浪人一样,故土的信息包含太多无法面对的痛苦,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动机回去。所谓近乡情怯,其实,思乡也情怯。

  所以,《第一滴血4》(Rambo)必须给蓝博一个回家的理由。

  五

  在听说史大爷要拍《第一滴血4》的时候,俺就开始担心:大爷,这个世道您还能玩得动么?如今是精英特工们的天下呢,瞧人家杰森波恩(JasonBourne)眨眼间玩转列国,那才叫威风啦;即使像约翰马克兰(JohnMclane)那样的纽约痞子,也得借高科技来自我升级一把,老胳膊老腿的越战遗老,如何登上21世纪动作片的新客船呢?

  答案是:cult。

  俺觉得这一招非常聪明,特别是考虑到纯粹动作片在影坛地位的变化。不知到大家是否有同感,反正俺是觉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动作品啊来说,是个很纯真的年代,纯真到拳头派动作片是主流的年代,纯真到片酬最高的演员是“肌肉派动作人”的年代。到如今,这一切都恍若隔世、难以想象了。

  就在这当口,俺忍不住又要引用锋哥的名言“当你不能再拥有时……”,但终于忍住了。因为俺觉得,把“王墨镜”和史大爷放在一起,是对史大爷的侮辱。墨镜迷们不用发飙,你们那小资的身板也发不出啥真正的飙来,所以还不如趁早歇息算了。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蓝博的铮铮铁骨,与小资式的唧唧歪歪,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因此,也没必要在《第一滴血》系列中过多地挖掘现在已经是滥俗的主题呀意义呀什么的了。

  在《谍影重重》系列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动作片迷的欣赏口味的时候,蓝博能拿什么来对抗呢?潮流这种东西,其实是风水轮流转的。今天的流行,未必就表示是最优秀的了,关键是看能不能做到极致。任何风格,只要做到极致,绝对会脱颖而出。史大爷要做的,就是要选一个与波恩小辈完全不同的风格,然后把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六

  与“精致紧凑”相对应的是什么?是“粗野狂放”??这就是《第一滴血4》的风格。确切的说,《第一滴血4》将蓝博变成了彻头彻尾的B级片英雄。

  乍看起来,“蓝博”由上世纪80年代的头号动作偶像,到如今成了B类英雄,似乎有点“沦落”的意思。实际上,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聪明之举。一则,时代变了,欣赏口味也变了,上个世纪的英雄表现,如今看起来都有些“坎普”的味道;如果照搬以前的模式,绝对会是个大笑话。特别是如果蓝博兄弟还在银幕上痛苦流涕、或者咆哮什么“丫的欺骗了我~~~”,银幕下面的观众绝对会笑得满地打滚??您不用感到辛酸,现实就是这么残酷D;二则,如何让一个坎普的传奇变得实在起来呢?莫过于将他变成一个迟暮的英雄。所谓“宝刀未老”,其前提是“大家都认为其实已经老了”,于是乎,“悲凉”的气氛就有了,容易博得人的同情;而人一旦有了同情心,心理防线就会减弱,接受新东西也快。在一片整体“悲凉”的气氛中,“宝刀”那“未老”的一面所代表的自尊、自傲、自信、自强就会变得越发凌厉起来,很有可能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第一滴血4》中的蓝博,的确是非常炫目的。史大爷清楚地知道年轻的观众没有耐心回顾历史,更没有耐心体会他那历史上的创痛,所以他聪明地选择了把自己变成纯粹的偶像,越简单越好。

  七

  前面已经说过了,蓝博的一生,注定都在和“战争机器”的命运抗争,可《第一滴血4》改变了这种抗争,个人觉得,这个改变实在太牛A了。因为它揭示了蓝博这个同志的本质,同时又指出了唯一可行的出路。这条道路说出来其实很简单:不管自己本质如何,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既然命运让自己成为了“战争机器”,何必要努力摆脱呢,正视这种宿命,并找到机会利用这种宿命;那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战争机器”这种东西,本来就无所谓好坏;正视自己的工具性以及作为工具培养的巨大潜能,以正确的目的来引导它,不就不受工具性的约束了么?

  怎么样?是不是觉着有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味道了?蓝博同学对“心学四句教”终于领会,王阳明同志地下有知,当为这个和自己一样生猛的洋学生而感到骄傲呀,呵呵。^_^

  不管史大爷是不是真的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反正蓝博在《第一滴血4》中的重新发飙,有种宗教仪式般的令人热血沸腾的感觉,那一刻,史大爷也非常识时务地用很风格化的镜头语言来表现这个内心独白的场景,让俺激动得当场泪花儿四溅…..B级片的风格之所以富有煽动性,就在于它把一切都变得很简单,剔除了不必要的罗嗦,从而显得更加纯粹而有力。

  《第一滴血4》从头到尾都把握了这种风格尺度。和蓝博的性格一样,电影也是本着“专心做事,少说废话”的原则。做的是什么事呢?杀人。

  八

  《第一滴血》系列的暴力向来为影评人诟病,后来查理辛的《反斗神鹰2》(HotShots:PartDuex)还特意狠狠地恶搞一下《第一滴血3》,讽刺其中的射击场景看起来像电子游戏。《第一滴血4》看来没有丝毫“悔改”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了。

  片中蓝博兄弟没有那么爱脱衣服了,但是杀气却似乎历老弥笃、更见凌厉了。影片中暴力场景之血腥,几乎达到了R级标签的底线。想必不少影迷已经从预告片中,见识到了蓝博用重型机关炮近距离将敌人轰成肉酱的镜头,这样的场景几乎充斥影片中所有的战斗场景。所有的子弹,几乎都是穿胸而过,带出一大片血花;又或者是一枪爆头,不留下一两片耳朵。不要怪人家故意夸张,这和片中选用的武器有关。其中最没威力的AK-47变种系列,比起美制M-16来,爆头系数也要高得多,其他更不用提迫击炮、地雷、高爆炸弹、重机枪的威力了。甚至连本来该是“羞答答的死神静悄悄地来”般效果的狙击枪,也用上了反器材用的.50口径M82A1,人家薄一点的坦克都能打穿,用来射人还不是分分钟把人打得穿个大洞还连带着在惯性作用下飞出老远?即使是最老土的徒手格斗,生猛的蓝博还硬生生地撕下敌人一片肉来……至于是哪片肉,俺不会说的,反正不是男人“最要紧”的那块肉,嘿嘿~~

  过了!过了!!!俺仿佛听见闷骚文静的影评人在气急败坏地嚷嚷。真的过了么?对他们而言,也许是;对俺这样嗜血的狂人而言,本片看得那叫个舒坦、那叫个酣畅淋漓啊,一切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长期以来的积郁都洗掉了……

  九

  俺如此“渴望”真实的暴力,不是因为俺是变态(也许有点^_^),更不是因为俺是刘慧芳,而是如今在好莱坞银幕上,要看到过瘾的暴力场景,实在是太难得了。PG-13级的都不用说了,即使是R级的货色,也都遮遮掩掩的,像《电锯惊魂》那样的,都要顺带玩个阴暗的灯光效果,不爽利。至于像临阵逃脱的《终极警探4》,为了个破PG-13就背弃广大R迷,实在是“诚彼娘之非悦”了。

  逼真、集中的暴力场景,不光有突出真实性的作用,对于影片风格而言,更有种“图腾”般的烘托效应。蓝博兄何许人也?那是oldschool的、战神级别的“杀人机器”啊,他的爱与恨都非常直接而强烈。影片在前三分之一,一直着力渲染缅甸政府军的残暴,不要说蓝博,就连观众都积累了一肚子“义愤”,就等着蓝博兄代我们“填膺”一下了,又怎能不搞得欲仙欲死才行呢?何况,对于蓝博自己的转变而言,为了突出他“知行合一”的觉醒效果,B级片的手法最直接而有效,那就是搞得像一场仪式。对于蓝博而言,结尾的杀戮,就是他个人的血色祭典,他要借敌人的血肉,来发出自己最强的宣言:老子正是那“以恶制恶”的战争机器,从今以后不再犹豫,遇邪杀邪,遇魔灭魔!

  正是在这样的祭典中,一直被“战争工具”之名压抑的蓝博,终于获得了解脱。过去的历史不再是负担,能够正视自己的他,也就能为自己心中在乎的对象而开始新生活……影片也在这样看似粗犷硬朗的转折中,完成了对于“真实性”与“风格化”的揉合。其实,蓝博本就是个粗犷硬朗的人,他最适合这种粗犷硬朗的风格,你给他玩深沉婉转,那反倒是自讨没趣了。

  尾

  对于俺个人来讲,《第一滴血4》是部比《终极警探4》完美得多的电影。史大爷在此片中,完成了拍摄手法上的风格转变,并且将这个变化后的体系经营得如同蓝博的肌肉一样硬朗刚健,没有一丝多余。面对这样的史大爷,俺不禁有些突发奇想: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史大爷会不会变得像伊斯特伍德那么牛啊?^_^

  至于那些冥顽不灵、依然对蓝博抱有抗拒心理的同志,俺只有一句话对之:生猛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只需要表现,耶!

  第一滴血4观后感(二)

  自1988年《第一滴血3》之后,兰博似乎消失在好莱坞浩瀚的星海,成为一个逝去的经典,然而,在沉寂了近二十年之后,兰博抖落阿富汗的战尘,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虽给人一种烈士暮年的感觉,但壮心却不已,一如既往的冷,一如既往的酷,只是这一次,他不是为国家、为朋友去战斗,而是为了营救一群自以为是的人道主义者。

  影片的开头就是在展示政府军恐怖而又血腥的暴行,这使观众从心理上就激起一种义愤,盼望惩罚者的出现,在观众的这种期待心理下,宝刀不老的超级战士兰博就粉墨登场了,但这时候,我们还无法将残暴的政府军同兰博联系起来,直到一群自以为是的人道主义者出现。他们的勇气堪比当年穿着画有神符的肚兜,高喊者刀枪不入冲向八国联军枪口的义和团战士,自以为带着一点药品、书籍,就是救世主了,跑到地球的另一边来拯救世人。此时,兰博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士般的生活,虽然杀戮与暴行,依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上演,但这都与他无关,这或许是对一个前半生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的战士最好的弥补,然而,这群卫道士找到了他,并用一些西方式冠冕堂皇的话语打动了兰博已平静下来的心,答应护送他们去缅甸。

  在护送的路上,他们被几个海盗拦截,在凶残的海盗威胁到他们的生命时,兰博干净利落地消灭了这几个海盗,但是卫道士在威胁消除之后,却在责备兰博滥杀,还威胁要报告上去,我在想他们去缅甸肯定会遇到政府军,他们应该有遇到这种情况的心理准备,可是从他们遇到这股海盗的场景中,可以看出他们除了说把所有东西和钱给海盗外没有任何办法,或许他们以为人都是贪钱的,只要给钱就能化险为夷,真是太天真了,当你连自己也保护不了的时候,如何去拯救别人,于是,不出所料的,他们被政府军掳去,受尽折磨,其中一个还被喂了猪,我在想他当时会不会想拿钱收买那几头猪,让它不要吃他,可惜,这些西方的卫道士遇见“猪”的时候,他们就死定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在阿富汗被绑架的韩国人质事件,这简直就是这部影片的现实版本,真怀疑这部电影是导演根据韩国人质事件改编的,可惜的是,韩国没有兰博。

  整部影片看下来,这一群卫道士简直就是一群把自己送到狼的餐桌上的羊。中国有句古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前提是你得有打虎的本领,这群愚蠢的人,说白了就是去自寻烦恼。

最新图文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9-16 04:0:39

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9-16 22:0:24

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9-19 23:0:42

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