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凸显“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兼顾”的办学特色,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华南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哲学家陈唯实,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马来西亚实业家林进华、泰国实业家陈汉士、台湾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其铨等,为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1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4门。学校面向全国十一个省(区)和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500多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30多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在读生21000多人。近年还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院校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班。
学校现有教职工1128人,其中专任教师826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92.5%和49.6%,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聘有国际汉学大师、杰出校友饶宗颐先生,杨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陈平原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了“大师工作室”,聘请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61万册,电子图书79万册。拥有粤东分析测试中心、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发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等13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潮学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2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互联网+”研究院、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等市校共建平台。
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两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国家级160项,省级930多项。在全国多项竞赛中,我校代表队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牌高校同台竞技,仍以出色的表现摘金夺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居省内本科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化发展路径,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办学领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办学定位,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 ,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既符合应用型大学标准,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以迎接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契机,按照精准发力、凝炼学科、优化专业、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聚焦师范教育、新工科建设、潮汕文化、陶瓷与非物质文化,致力打造师范教育和新工科、潮汕文化、陶瓷与非物质文化三个板块,逐步形成“一中心两片区”协调发展的格局。
广东警官学院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2 11:0:13广东警官学院本科招生网登
时间:2024-07-12 10:0:54华南农业大学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0 10:0:00广东医科大学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0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