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那么2018年上海各区人均GDP收入是多少?本文小编整理了关于上海各区人均GDP相关信息。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在上海,人均GDP突破性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则是人民“获得感”的增强。2017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排名全国第一,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在支持上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充分的就业状况,功不可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57.9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9%,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超过5万人,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26万人。
与此同时,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统计显示,去年全市有超过1500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超过7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年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4万户。
随着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些,随着上海市的文创中心建设,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都得到了相应满足。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投资903.62亿元;邮电通信投资92.48亿元;公用事业投资97.68亿元;市政建设投资473.60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全年共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10个、市民健身步道75条、市民球场65个。同时,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服务,签约居民超过340万;继续推进“新建医疗急救分站”市政府实事项目,建成急救分站156个,平均服务半径达到约3.6公里。
在文化生活方面,2017年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近3000万人次;大世界非遗中心、世博会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对外开放,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
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2017年,上海的城市环境持续良好,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75.3%,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3%。此外,全年还新建绿地1358.5公顷,完成绿道224公里,立体绿化40.9万平方米。至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8平方米;全市6个郊野公园(一期)建成运行,城市公园总数达到243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账户累计覆盖400余万户。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1%。
自贸区领头,“放管服”、科创建设有新突破
上海人均GDP高速增长的背后还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发展。在改革方面,上海通过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个“窗口”,把制度创新作任务,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跑者。2017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减少到95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服务业扩大开放已经有累计2404个项目落地;“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复制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自贸试验区内新注册企业累计超过5万户,实到外资、外贸进出口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40%。在以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下,自贸试验区内新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4630个,FT账户达到7.02万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769家。
除了自贸区,上海市场活力的释放还离不开全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放管服”改革。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5.34万户,比上年增长1.9%。在全市货物出口中,私营企业的货物出口总额增长15.5%,是增长最快的企业类型,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7%。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6.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