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及资源保护开发途径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产业间的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
..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XX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