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中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谋划好改革工作,对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不断涌起。在此番重要讲话中,对改革的先导性明确了“四个有利于”: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这“四个有利于”,是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指针,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拿出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
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时至今日,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就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增添经济发展动力,在于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而能够充分发挥效率的制度安排无疑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保证之一。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就要破除阻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从而平稳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毋庸讳言,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就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我们必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某种程度上就是满足感,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环境。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些新期待,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
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但是,越是面对繁难复杂的改革任务、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越要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就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在明年和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务必遵照明确的“四个有利于”,充分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不断把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相关阅读:
11月30日,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领导人活动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习主席的讲话为巴黎会议注入中国元素,从理念、行动、凝聚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好地指引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未来。”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永龙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全面阐述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
应做到“四个有利于”
在讲话中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
陈永龙指出,习主席所提出的这“四个有利于”,表达了中国对本次巴黎大会的期待,为巴黎协议注入“中国动力”。当前,国际社会正致力于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达成协议。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此前在中外媒体吹风会上曾表示,中方对巴黎大会成果有四点期待:一要坚持原则,二要全面均衡,三要引领方向,四要提供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对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表示,主席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张,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重要的决心和智慧。
《人民日报》钟声评论指出,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巴黎协议最后阶段谈判注入强劲推动力,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全力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和治理的积极信号。
承担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责任”:
为探索全球治理模式带来启示
“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表示,我们要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2011至,中国政府已累计安排4.1亿元人民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今年9月,在中美两国元首发表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方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双边合作。
在讲话中还透露,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陈永龙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众多国家地区都达成了气候合作,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表现了中国对气候问题的重视,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作为一个开放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主席的讲话展现出这样一种形象,即中国愿意做出承诺,为世界减排贡献力量。”巴西代表团成员罗伯特·卡洛斯·巴帝斯塔表示,“我们期待中国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各项具体内容,关注中国采取的各种具体政策措施。”
“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尽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说。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十三五”规划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指出,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介绍,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何建坤认为,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作为扭转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能够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在接受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正在开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环境从原来被保护、被清洁的对象提升为一个需要进行更加系统化管理的对象。下一个五年规划意味着一个从解决环境问题,到普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转变。这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国家,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令全世界瞩目的对象。
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认为,对正处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对我们的要求,而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需要。”
2020年党员两学一做四讲四
时间:2023-09-17 02:0:39关于党员个人四讲四有对照
时间:2023-09-13 19:0:012020年两学一做党员个人自
时间:2023-09-21 21:0:482020年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民
时间: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