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省市的平均工资陆续出炉,引发网友热议。许多网友认为平均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太大,平均工资并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平均工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平均工资到底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为您介绍平均工资的概念和统计范围等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平均工资
一、平均工资究竟是什么
平均工资顾名思义是指一定范围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就是“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但是工资总额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却是一笔细账。简单而言,工资总额并非仅是实际发到个人手里的现金计算。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属于税前工资,它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四部分组成。
二、平均工资数据为何与实际工资不符
十年里工资涨幅近三倍,众多网友却吐槽没能从平均数里感受到幸福,自己“拖后腿”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已经公布的20省份的平均工资当中,青海的平均工资排名第四。
除了“税前收入”这个因素外,“贫富差距”是造成统计数据和网友感受不符的重要原因。
对于许多人感觉自己“被平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指出,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从每个人个人角度来看,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均会因所属单位的行业、地区、性质,及个人所在岗位的不同而感受不同。
三、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
“社平工资的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企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并没有纳入进去,但社平工资的上调意味着与之联动的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和缴费金额也将随之上调,被平均的低收入人群恰恰是受此影响最大的群体。”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网友认为平均工资的信息量应该更丰富,如同时公布平均数以上和平均数以下的人数比例,这一需求恰好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中位数”统计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统计平均工资等民生指标时,还会运用“中位数”统计法。“中位数”指的是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排序后,取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这种算法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多数人的工资状况和收入的结构性问题。对比“中位数”,人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工资所处的水平,因而也贴近个人感受。
四、平均工资的重要作用
由于现在的平均工资不能反应个体差异、行业差异,很多人认为公布平均工资意义不大。但实际上,平均工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保、赔偿等很多方面都与“平均工资”挂钩。
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
劳务所得个人所得税
时间:2023-09-15 04:0:08最新劳务所得税税率表
时间:2023-09-16 03:0:47个人劳务报酬所得税
时间:2023-09-13 06:0:24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
时间:2023-09-15 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