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及孩子个人意愿和兴趣的“狼爸”“虎妈”式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强化了教育上的过度竞争格局。
据报道,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层出不穷,据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6类突出问题。
针对课外培训机构的应试倾向,《通知》不仅要求培训机构就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等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还严禁培训机构组织学科类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教师诱导逼迫学生上课外班。这些举措,很有针对性,对于为课外培训市场的非理性繁荣“降温”也很有必要。
重视基础教育没问题,但眼下的课外培训市场繁荣,已逾越了合理重视的范畴,其中有多少是被迫裹挟的,属于非理性的过度比拼,值得深思。
理想状态下的课外培训,应当只是部分人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地着眼于真正的兴趣培养。可在当前的校外培训热下,许多人都处于一种被绑架的状态,呼应并强化着“起跑线”意识等功利化教育观。对此现状,人们其实也不缺共识,但许多家长依然感觉“身不由己”。
而无论是培训理念,还是市场规模,很多课外培训机构都紧跟着这场教育“装备竞赛”节奏,为其推波助澜。一方面,这些机构善于回应社会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升学评价体系单一等教育现状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又不断强化与塑造着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教育心态和选择。如一些培训机构还与公立名校联手,实现对优质生“掐尖”,为课外培训热添薪加火。
在这个角度上讲,治理校外培训市场的畸形生长,需要与教育改革联动。而改革首当“改”观念,在这场社会性参与的课外培训热下,教育改革的引导,也需要落脚于教育观念的迭代。
现实中,许多人的盲目跟风,尤其是不顾及孩子个人意愿和兴趣的“狼爸”“虎妈”式做法,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强化了教育上的过度竞争格局。在某些畸形的攀比心理作用下,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培训机构这件事上,盲目的行为其实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可能适得其反,也直接助长了培训市场的野蛮生长态势。
一些家长未必不知道跟风送孩子上课外培训的局限性,却囿于攀比甚至是面子问题,笃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敢超脱于大流,甚至将孩子的前途,完全“赌”在课外培训上,说到底还是传统应试思维在作祟。在反思培训热的背景下,这种非理性的教育观念和心态,着实也需要得到理性检视。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前培训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局面,并非一日形成,且越是拖延,就越可能形成复杂的枝蔓,被放大的教育焦虑,停不下来的攀比竞赛,乃至惯性的教育思维等,都成为培训市场虚火的寄生土壤。因而,要终结课外培训依赖症,必须是市场治理、教育改革与社会观念优化的协同推进。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下
时间:2024-04-24 01:0:25最高法:依法惩治未成年人
时间:2024-04-24 01:0:53最高法:小学生体育课意外
时间:2024-04-24 01:0:30浙江省宁波市“三个一体化
时间:2024-04-24 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