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更新:2023-09-19 22:47:46 高考升学网

 1、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当政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还能够公正的处理各种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腐不贪,做到善始善终,这样的清官是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因为对官员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像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世代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伟大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间或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同样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判。

  或许,因为受世俗的沾染,出现过不好的社会风气,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清官,是历朝历代老百姓心目中的依靠和青天。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清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腐,像焦裕禄那样心系群众、艰苦朴素、一心为民。这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40年风雨变迁,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以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始终坚持高压态势,清风肃纪,老虎苍蝇一起打。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2、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人生是一个没有返程的单行线,立身之德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根基所在。对普通人来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基本的道德。而作为‍“为官者”,则应该有着比普通人更高一层的道德要求。

  ‍‍两千年前的东汉,“四知先生”杨震就已经明白了收受贿赂属于暗室欺心,因为在行贿者自以为“无人知道”的时候,事实确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惜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因收受贿赂被查处的贪官不明白这个“四知”,自以为手段高明,却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其结果只能是“反误了卿卿性命”。

  ‍‍“悬鱼太守”羊续的为政清廉、拒绝受贿的美德令人敬仰,他甚至拒绝接受一条鱼的馈赠,牢牢地堵住了行贿的大门。这让我想到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今年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可以说,虽然时代不同,但《八项规定》的制定与实施,与羊续的悬鱼行为异曲同工。

  ‍‍安徽的“六尺巷”是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立在世上的一座道德丰碑、官德丰碑,它启发后人遇事要行善、以宽大为怀、自甘吃亏,更不能因为是“官亲”就浅薄狂妄、目空一切,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六尺巷”为我们从政人员诠释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为官修德的道理。

  ‍‍涞水先生司马光的名垂青史,不仅缘于他“砸缸”时慧光早见的超高智商,重要的是他接受了父亲司马池要求的“襟怀磊落、忠厚老实”的家庭教育,并把这种不追求奢靡、崇尚节俭的良好家风完善、延续到了《训俭示康》的家法中,发扬到了儿子司马康乃至后代,成为管好子女和身边人的典范。

  ‍‍“于青菜”于成龙是践行“清慎勤”的模范!他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以自己青菜豆腐的清廉生活担当着革除旧弊‍、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赈济灾民、弹劾贪官等朝廷重任,正因为他的“清慎勤”,得到了康熙的褒奖和百姓的爱戴,康熙赋诗赞他是“今时清官第一”,而当他在江南总督任上去世灵柩还乡时,江南百姓罢市,徒步送行20里!于成龙的人生告诉我们:治国先治吏,治吏的关键是从廉政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八项规定》就是当代的“官箴”!

  ‍‍正如10月23日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就是对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官德的具体要求。

  ‍‍做人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官切记“清慎勤”!

  3、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尤其是和?,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范

时间:2024-04-23 08:0:39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四篇

时间:2024-04-23 08:0:39

最新预备党员转正支部会议

时间:2024-04-23 08:0:57

党支部通过预备党员转正决

时间: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