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高考动态 > 正文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汇总 十大热点话题关键词

更新:2023-08-09 15:09:17 高考升学网

关键词1:家国情怀

内容梗概: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事迹: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标题:与家国“共同途

核心立意:将爱国情怀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汇总  十大热点话题关键词

关键词2:中国故事

内容梗概:北京冬奥会:赴冰雪之约,讲中国故事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于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北京,是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夏奥会也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精彩素材时评: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更团结”的含义,让极少数西方政客鼓噪的“不派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杂音成为国际笑话。正如巴赫所说,此次一些国家系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冬奥会,这充分表明北京冬奥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适用话题:团结和平公平正义人心向背)

2 .虎象征着勇气、力量和成功,与北京冬奥会完美契合。今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首次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用中文祝大家新春快乐,并邀约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首冬奥主题歌曲《点亮梦》,更是让奥林匹克精神传遍寰宇。大年初四的冰雪之约,既是各国运动员为之拼搏的“最高竞技场”,也是全球华人华侨新年里一份独特的视听盛宴,为本就喜庆的新年平添了一份“仪式感”。 (适用话题:文明互鉴勇气挑战团结友谊中国形象)

3.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正因此,我们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适用话题:中国形象中国声音简约开放交流互鉴)

核心立意:用事实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

关键词3:审美健康、美育

内容梗概:奥运会重塑审美观,展现多元美的世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从冬奥会的举牌小姐,再到不负众望的“ 青蛙公主”谷爱凌、一鸣惊人的苏翊鸣,再到要做“冰上尖刀”的任子威……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 等话题冲上热搜,以后的审美,是健康、自然、自信、和谐、多元,不再是一味的“白幼瘦”“小鲜肉”审美了。

这些奥运健儿突然让大众发现了更加多彩的审美世界,那就是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健康之美。奥运健儿们以速度、力量和技巧的组合,为人们展示了更加多元的审美世界,拓宽了人们对美的认知。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教育。

美育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眼光,更关系到一个的人格的养成、灵魂塑造。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造美育环境和达成美育共识,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核心立意:拒绝刻板、偏狭的美,拥抱健康、多元的美。

关键词4:奋进人生、巾帼英雄、承受压力

内容梗概:中国女足夺冠,创造历史!中国女足:相信拼搏的力量

2月6日晚,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在上半场0-2落后的局面下,女足姑娘稳扎稳打,在下半场追回并反超比分,最终3-2战胜韩国队,夺得冠军,创造历史!

精彩时评:

1.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我们都知道,与日本苦战120分钟,中国女足姑娘的体能消耗有多大;我们都知道,带伤上阵的王霜,要忍受多少疼痛;我们都知道,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两球落后的逆转是多么困难……但是,我们更加相信,我们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女足!史诗逆转、梦幻绝杀。重回亚洲巅峰,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你们值得一切赞美!——人民日报

2.“铿锵玫瑰”再度怒放。王霜们身上,体现了老一辈中国女足拼搏精神的传承。祖国在她们心中。攻入制胜球的王霜赛后说,落后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这就是精神传承的伟大之处——挽狂澜于既倒,濒绝境而重生,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这是中国女足该有的样子,是中国体育该有的样子,也正是中国的样子。——新华社

核心立意:学习女足精神,致敬永不言败的拼搏。

关键词5:传统与创新、文化传承

内容梗概:河南卫视好戏连台,坚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2021年,河南卫视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波接一波,掀起一潮接一潮。七夕在洛阳龙门取景的舞蹈《龙门金刚》更是又一次惊艳观众,让人叹为观止。与其他地方卫视娱乐至死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不同,河南卫视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

精彩时评:

1.河南广播电视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文化视听节目的艺术展现、时尚表达及传播技巧,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呈现了传统文化之美。实践证明,广播电视媒体只有立足优秀文化资源,唱响“中国风”,紧跟“中国潮”,传承创新,深耕细作,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精彩展现出来,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

2.河南卫视在官方微博晒出龙门金刚众多精彩动图,并表示:“龙门,在中华文明中表示一道大坎。在这里意味着跨沟过坎后的升华。金刚,在传统文化里有辟邪镇恶的意义,更寄托了人民对幸福安康的期盼!河南人自古以来从不向苦难低头。这也是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精神内核。河大卫立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羊城晚报)

核心立意:传统文化搭上创新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承。

关键词6:平视世界

内容梗概:“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从丧权辱国到平视世界

“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3月18日,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社交媒体上,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场景对比图在网上刷屏传播。

这一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不已,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

回顾1901年的辛丑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没有和对方谈判的资格,只能被迫接受一系列的不平等约定。

再看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早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绝对贫困被彻底消除。实践证明,制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具有显著优势,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身的问题。特别是疫情袭来时,“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破除了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今天我们有底气、有实力,可以掷地有声地说一句:“请注意你对中国说话的态度。”

今昔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维护自身的尊严,才能有底气,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历史证明,地位都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以史为鉴,我们更需要筑梦踏实、自强不息!

核心立意:平视世界是因为有实力,有自信。

关键词7:“双减”政策

内容梗概:“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2021年7月24日,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双减”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又一次顶层设计!

精彩时评:

1.人民日报——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节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定能显著减轻,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2. 光明网——“双减”的关键在务实(节选)。

推进“双减”,还需要务实地看到,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根源是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我国基础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背后,是应试化、竞技化。在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数论的情况下,务实的选择应该是“相对减负”,即采取哪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相对负担更小,强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而要给学生“全面减负”,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则需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路径。

核心立意:教育回归正轨,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8:自我与环境

内容梗概:北大“韦神”: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秩序

在很久之前,媒体无意中拍到韦奕东的视频中,看起来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衣着简朴,手里还拿着韦神的日常标配,矿泉水和白馒头。当时媒体的采访对象是北大的学生,根据韦奕东外表的形象,谁也没想到这会是北大的一位老师,这种反差感,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他在网上非常火,关于他的辉煌事迹,在网上广为流传。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网上讨论得再激烈,都不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可能唯一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就是心中热爱的数学吧,唯有在数学的世界中,他的内心才能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动。

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宿舍、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一直都是如此,没有发生过改变。他在衣着和吃食方面不会花很多心思,衣服简单干净就行,关于吃的方面就更简单了,经常都是馒头就水,对他来说,吃东西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其他都不是很重要,没必要在这些事情上花太多的心思。

现在,人才成为越来越珍贵的资源,科研人员的待遇也越来越好。但是有的科研人员常年埋身于实验室,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也有的科研人员经常出现在媒体镜头中,有参加不完的各种“研讨会议”。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韦奕东一样的科研人员,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如果在追逐名利中花去了大半的时间,不免就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总是沐浴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还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吗?韦东奕的科研态度令人敬佩,希望这样的科研人员能够越来越多,我国的科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核心立意:坚守自我,专注所爱,不为外界所扰。

关键词9:人类命运共同体、环保、责任

内容梗概:新全球气候协议达成,未来变得更有希望?

2021年,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4月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4月12日的记者会上曾表示,“日方应对国际公共利益负责,这也是对本国民众利益负责。”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海洋的决策显然缺乏高度负责的公共精神,不仅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将对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和利益造成威胁。

写作角度:

1.危害全世界。

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核废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2.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能以邻为壑,不能独善其身,面临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应有效应对。

3.责任担当。

中国需要加紧研究对策,尽最大努力保护我国沿海、特别是渔业的安全,为受影响的生产者对日索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争取获得与日本渔民同样的补偿权利。决不能出现日本排废水,主要由周边国家民众埋单的情况。

核心立意: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关键词10:躺平还是坚持

内容梗概:决不能让“躺平思维”消解斗志( 李思辉《光明日报》标题)

(仲音《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0日第04版)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我国疫情仍在高位运行,波及影响范围依然很大。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5亿例。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躺平”没有出路,“动态清零”才是最佳方案。

应该说,随着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比例越来越高,人群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不断提高,感染者的临床严重性按照每百名发病人数的比例统计,确实有所下降。但也要看到,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等特点,更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疫情造成的社会危害与影响,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放弃动态清零、放任病毒流行,势必最终将形成规模性反弹,进而引发恐慌,造成医疗资源挤兑,也势必严重威胁有基础疾病、未接种疫苗的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毋庸置疑,奥密克戎变异株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但若就此选择“躺平”,是对科学的不尊重,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也会让我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付之东流。

近期,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这既充分印证了动态清零的科学性、有效性,也充分印证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咬紧牙关、顽强奋战,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我们就一定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心立意:拒绝躺平、保持斗志、勇敢抗争

附: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学习”与“提升自我”的关系

文题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也有人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首先,命题者要求学生对“学习”与“提升自我”的关系作出思考,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下,这个话题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我”的成长——每个人都想以积极投入学习来力图提升自我,但是什么才是“提升自我”,怎样的“自我”才是我们最终想要成就的?作文命题的立意,符合当下时代的特点,直指学生的精神成长。

其次,注重思辨。这个作文题有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表明了“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而第二句话借“有人说”对此提出了质疑,即:"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学那么多有何意义呢”。这一质疑使“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这一论断的应然状态出现了漏洞。材料到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对话的话题,即:学习对自我提升未必是必然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此道作文题的写作,需要结合材料的第二句话进行辩驳,去阐述学习对于提升自我的意义。同时,由于材料中的关键词比较多,也延申出较多的可作辩证思考的角度,对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三,在经验冲突中反思“学习”,唤醒积累。“学习”二字对学生而言非常亲切,然而如果将“学习”等同于“读书”,甚至等同于应试教育中的“读书”,那么对“学习”的理解就太狭隘了。“经验冲突”也是一种“刺激”,利于唤醒学生的诸多积累:曾皙对孔子的追问是一种学习,屠呦呦对中医药学的发掘是一种学习,加藤道雄对“鲤鱼科学家”的质疑也是一种学习……即使是疫情的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学会辨析,独立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在高考之前,这种“唤醒”的作用特别重要,甚至超过了内容本身。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思考这道作文题呢?

我们可以扣住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即:“学习”、“提升自我”、“有见识”、“高尚”、“多”等进行辨析,推进思考。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提升自我”就是“有见识”、“更高尚”吗?比如:如何理解“有见识”?如果这里的“见识”指向人面对物质、名利、小我、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明智,那么这句话自然可以去辩驳;再比如:如何理解“高尚”?“高尚”是培养出来的吗?“高尚”与普通人之间有距离等。忽略关键词去辩驳“读书无用论”,那对材料的理解必将流于泛化。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为什么“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来深化对材料的思考。比如:“知”与“行”相互割裂,缺乏体验内化、实践、思考、反省等过程;一味求“多”,博而不精等;又比如:从学习的内容分析,联想到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所写的“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等;再比如:从学习的目的分析,联想到当今时代的功利化学习等等。在一系列的追问与思考中,写作的思路渐次打开,思考的路径逐渐丰富,思维的深度得以体现。

当然,题目中较多的关键词,通过材料前后的矛盾强化思辨,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材料限制太大,不利于学生写作空间的打开。不过,在即将走上考场的当下,对于这样一道作文题的回顾,或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变与不变,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在梳理与思考中真正融会贯通。

例文评注

学 而 立 足

孙辰阳

人们常说:学习为了提升自我。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博学未必有见识,学习那么多也许并没有意义。(从材料入手,开门见山)

这两种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并非对立。“学习能提升自我”此言固然不谬。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直接指出了博学是使人充满智慧,做事避免过错的条件之一。然而仅仅“博学”真的能使人成为“君子”吗?恐怕不然。(援引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进入议论,切入的角度准确而巧妙)

其实从荀子的观点中也可看出端倪,除了博学之外,每天参照“圣人”的标准来反省、审视自己,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事实上,这正是强调将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有机融入一个人的行为中并逐渐成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最佳诠释:不将自己置身于知识之外,而是将所学所思潜移默化地从外界渗透进自己的灵魂,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承上而言,抓住“日参省乎已”这一点展开论证,强调反思和反省之于“学习提升自我”的意义,符合题意,直击要害)

有人担心博学者未必有见识,其实这种“忧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现代社会中学习模式与社会进程、人类文明的脱节与剥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这种“剥离”的明证。若只注重诸如应试、求职等功利性的学习而不能放眼于世界、将世间寒暄冷暖与所学所知相互映证从而建立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人即便再“博学”也最多只是一个如机器般的存储设备,没有立足于社会实际以及人类文明现状的“泛泛学习”显然是没有根本意义的。(从学习目的的角度,指出“功利性学习”将自己与社会责任剥离,也将导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

那么,如何使“博学”者真正地“有见识”,使多读书与“高尚”划等号呢?关键在于对学习树立正确的态度。有人曾说“我把读书当成一次旅行,这样回来的时候便不会依然固我”。旅行,是人在客体世界中的一次“实践”,是将个体完全置身于外部世界的一个契机。将读书视为旅行,能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客体世界中的“山川人文”,使人亲眼见证那些曾经只在文字或图片中被描述的“胜景”,能使每个个体与所处的团体,社会乃至世界连缀成一个整体,真正地提升自我,立足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似乎找不到其他角度继续思考“博学者未必有见识”,于是开始谈“怎么做”,而且对于“怎么做”的建议流于泛泛)

虽然,“学那么多有何意义”的质疑常常不绝于耳,一方面是担心低质量的学习模式难以真正改变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学习重要性的忽视。但我仍想强调,尤其在高科技泛滥的现代社会中,学习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虽然现代化设备很大程度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甚至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记忆、思考这些人类独一无二的职能。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主动学习——莫让书本或机器设备中的“死知识”限制我们激活它们并将它们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步伐。(看似是对“学那么多有何意义”的质疑进行辨析,但实际上“思考”已经不连贯,这不能完成对命题的深入,恰恰表现出一种无措的凌乱)

我想,唯有知行合一,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并在科技的“大潮”中主动“掌舵”,积极进取,方能使学习真正让人立足!(收束上文,要言不烦,只是由于前文论证的逻辑不顺畅,所以这样的结论也会让人质疑。)

总评

这篇考场作文对考题提供的材料有较准确的把握,作者通过思考为什么“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也不一定使人更高尚”这一问题,来深入辨析学习对于提升自我的意义,值得肯定。在对为什么“博学者未必有见识”的思考中,作者先巧妙地借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进入议论,抓住“日参省乎已”这一点展开分析,强调反思和反省之于“学习提升自我”的意义;随后又从学习目的的角度,指出“功利性学习”将自己与社会责任剥离,也将导致“博学者未必有见识”。文章至此思路清晰,当然如果两层之间能建立关联,逐层推进,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更可惜的是,文章接下去的内容或侧重于“对策”的分析,或突出“主动学习”,继而又强调要“服务于现实”,论证过程论述不集中,逻辑不严密。其实,能迅速调动积累,引入荀子的话作为思考的起点,强调反思和反省之于“学习提升自我”的意义,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如果围绕此点,丰富论证,结合现实,讲透道理,可以让学习与德才成正相关联,那么,材料最后一问也不必花大力气再去论证,文章自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实。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高考后表白成功率高吗 表白

时间:2024-01-08 17:0:54

带有寓意的高考食谱 有好兆

时间:2023-12-08 17:0:36

预退档持续时间有多久 还有

时间:2023-11-16 17:0:37

高考后搬家了录取通知书怎

时间:2023-11-16 1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