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 批次 | 理科 | 文科 | 理科最低位次 | 文科最低位次 |
---|---|---|---|---|---|
山东省 | 本科批 | 473 | 523 | 148086 | 37817 |
江苏省 | 本二批 | 323 | 308 | 121981 | 39128 |
安徽省 | 本二批 | 440 | 525 | 137446 | 36625 |
福建省 | 本二批 | 431 | 495 | 65754 | 20600 |
江西省 | 本二批 | 482 | 525 | 71419 | 25260 |
河南省 | 本二批 | 459 | 497 | 168910 | 50809 |
湖北省 | 本二批 | 451 | 490 | 84760 | 27959 |
湖南省 | 本二批 | 458 | 526 | 94253 | 28869 |
重庆市 | 本二批 | 489 | 517 | 58228 | 17001 |
四川省 | 本二批 | 502 | 511 | 124109 | 35601 |
贵州省 | 本二批 | 405 | 491 | 93842 | 26622 |
云南省 | 本二批 | 474 | 521 | 65049 | 22143 |
陕西省 | 本二批 | 445 | 493 | 80164 | 22782 |
西昌学院位于“一步跨千年”的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李书田、柯召、魏寿昆、曾炯、刘之祥等知名教授汇聚于斯,矢志兴教,提出“振农工、重实验”办学理念,开办农林、畜牧、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和医科等专业,应用办学源远流长,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发现攀枝花大型磁铁矿;培养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陈明义、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张嘉惠等一批杰出英才。
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良好。现有北、南、西等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39.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纸质图书216.38万册,电子图书83.97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1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820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23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6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7人。
教改成效突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共21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服务地方有力。学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凉山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全州县处级干部的50%、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的70%、高层次农牧人才的80%、水电和建筑领域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的85%均毕业于西昌学院。近年来,围绕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凉山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凉山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建有各级科研平台16个,重点开展以凉山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为凉山特色农产品马铃薯、苦荞、洋葱等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研究项目30项,获省、州科技进步奖67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3个,获国家专利170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2018年,马铃薯原种超高产扩繁试验破西南地区亩产纪录。学校多次被授予“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基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国家民委中国彝学研究项目6项,省社科联研究项目34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10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州厅级奖338项,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全国领先。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服务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基地。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和健康扶贫,全力支持凉山脱贫奔康。开展“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志愿者支教等助推教育扶贫。2017年6月,学校“一村一幼”志愿支教项目被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收录。在深度贫困县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助农增收致富。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彝区乡村美化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构建“三层次六结合”禁毒防艾教育模式,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凉山17个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彝区“禁毒防艾”攻坚战。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2018年,彭丽媛大使到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在“禁毒防艾”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并为学校“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合作交流广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深圳迅方等省内外百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招收各类留学生近百人,现有俄罗斯、巴基斯坦、也门、刚果等国留学生在校就读。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开馆
时间: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报名人数 总人
时间:2023-09-20 12:0:17东营所有的大学名单 东
时间: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学名单
时间: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