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政策改革 > 正文

吉林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吉林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更新:2023-09-14 14:07:14 高考升学网
、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区域标志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出口实现大幅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率先突破,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民生改善持续加强。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岗位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内外联通水平明显提升,国际国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形成全方位大开放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模式取得积极进展,谱写出美丽中国的吉林篇章。

  二、推进实现动力转换,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底线思维,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注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6、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民生领域的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新兴产业、“互联网+”等新的投资领域,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围绕重大工程包,建立三年滚动投资计划,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工程,重点建设千里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航天卫星数据产业、地下综合管廊、兴边固防富民、河湖连通、资源型城市转型、智慧吉林、生态移民等标志性工程。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进一步丰富项目建设库、项目储备库,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7、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更新消费观念,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创新消费供给,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面向省内外拓展业务、扩大连锁经营,引进知名大型商贸企业集团,支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培育消费热点,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推进旅游休闲和文化体育消费,鼓励养老健康消费,支持居民合理住房和汽车消费。营造消费环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着重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创建吉林品牌,增加有效供给。

  8、扩大出口的拉动作用。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企业走出去,重点在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农林牧生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外贸结构,支持企业以并购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出口服务体系,推出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信贷安排。

  9、加强定向定项精准调控。完善政策工具箱,创新调控方式,逐步探索中观经济单元调控体系。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制,及时调度经济运行情况,准确把握运行特点和异常变化,有针对性调整政策措施。加强形势研判和政策跟踪,密切关注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形势,把握好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做好政策对接。

  10、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着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全面增强发展内在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金融支撑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和增长极,引领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1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良好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绩效激励。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创新要素供给,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进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准入管理,提升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效益。

  12、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着眼巩固现有基础、提升支撑能力,打造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种质、遗传资源库,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完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鼓励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技术交易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注重引进和联合开发,推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积极利用域外创新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1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发挥创新基础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瞄准有重大应用前景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基础研究环节取得重大进展。聚焦国家战略导向和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卫星数据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省内首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14、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加快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信息惠民、高效物流、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能源、环保等新兴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进产业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业态、新经济高效有序发展。

  15、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进一步放开市场、规范市场、营造市场,打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五大工程”,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努力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积极培育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打造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创新创业平台。推进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合发展。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降低创业门槛,强化创业服务,鼓励草根创新、微创新、微创业。支持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16、推进高教强省和人才兴省。集聚优势资源,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进高校与产业园区联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继续实施长白山学者、技能名师计划。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广纳人才的制度体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

  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简政放权要彻底、市场活力要增强总体要求,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改革,健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

  17、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立政务服务网,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解决“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和中介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即办、领办、代办制度,构建科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18、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坚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原则,按照竞争类、公益类、功能类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全省地方国有资产总量力争实现翻一番。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采取划转、合并、分立、重组等多种方式,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支持驻省央企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

  19、加快专项领域改革。推进市场配置要素的改革,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人力、技术、资源、资金等有序流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中长期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实现市县“粮食银行”全覆盖,增强供销社社会化服务功能。

  20、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民主法治体制改革,加强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性,促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健全责权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卫生、社保、人口等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全民公平享有公共资源的服务体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落实工业强基工程,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吉林特色产业体系。

  21、实施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提升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和支撑能力,加快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创新,升级存量、创新增量,调整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市场开发体系、产品创新

最新图文

内蒙古高考录取后不

时间:2023-09-15 06:0:33

西藏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7 07:0:37

甘肃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3 08:0:50

青海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21 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