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政策改革 > 正文

吉林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吉林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四)

更新:2023-09-14 14:07:14 高考升学网
明晰管制红线和配套政策,建立空间治理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推动城市化地区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产业和城市竞争力。加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供应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37、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实施内联外通、生态恢复保育、绿色产业、沿边开放、大旅游等五项先导工程。加快推进内联通道和外联陆海联运航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东南环线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着力实施林地清收、退耕还林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森林保育工程。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健康产品,打造医药、矿泉水、人参、食品、林产等绿色产业集群,深化找矿战略,大力培育绿色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和东北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构建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环长白山旅游经济圈、沿江旅游风光带和跨境旅游合作区,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崛起,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38、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围绕创新发展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支撑发展。引导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向企业和园区集聚转化,重点打造国家级长春新区,完善提升长春、吉林等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功能,加快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创新载体。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在技术创新中的经济增长。加快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构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城镇化、开放合作等区域高地,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和增长极。

  39、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围绕生态建设主题,大力推进河湖连通、绿化造林、草原和湿地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碱地、沙地综合治理,加快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查干湖、向海、莫莫格等重要生态功能水域,彻底根治西部缺水“痼疾”。建立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优先发展规模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国家精品畜牧产品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再现草原秀美风光。

  40、推进东中西部联动发展。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加强东中西部经济合作。加强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衔接,构建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和跨区域产业合作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园区、企业、项目系统工程,加快培育区域性的产业集群,优化、提升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构建特色鲜明的跨区域产业带。加快中部地区金融、研发、大数据、云计算、系统集成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率先推广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高端服务产品输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提高辐射带动东西部发展能力。清理和废止阻碍市场一体化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无歧视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提高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形成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41、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提升质量、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促进运行一体化、管理智能化、发展融合化,提高整体支撑功能。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强化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增强国防边防公路运输保障能力,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推动长春机场成为区域枢纽机场,统筹布局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一主多辅”机场群,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完善干支结合航线网络。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和技术创新,稳定油气资源产量。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进电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强化省内500千伏骨干网架结构,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实现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管网全覆盖,稳定天然气供给。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江河湖库联调。完善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实施重点流域引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建成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有效缓解城乡缺水问题,全面消除县级以上重度缺水城市,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水平。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田间节水改造,有效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信息通信设施支撑能力,推进“宽带吉林”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支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政府、智慧民生对网络的需求。加快三网整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促进整合业务覆盖更多家庭、社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能力建设。

  42、支持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施兴边固防富民工程,着力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改善边境村屯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边境繁荣、边防安全、边民稳定。继续加大对边境地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森林、矿产、动植物资源保护。支持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边防建设和边境管理,强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推行护边员制度,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等边防设施,加强无人区供电系统和技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卫管控能力。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尊重民族差异、保持民族特性基础上,推动建立互融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吉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居环境更优美。

  43、巩固提升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提升东部长白山生态系统功能,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探索建立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东北虎豹保护区建设,支持林区转型发展。实施中部黑土地保护行动,推进土壤改良、土地整理、农防林更新改造,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实施西部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河湖连通、草原恢复、退耕还湿和荒漠化治理,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序推动国有林区、地方林场、重要湿地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迁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行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生态文化。

  44、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源头管控和环境准入,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总量控制,落实污染减排责任,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清洁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工业污染防治、燃煤小锅炉整治、燃油品质提升和机动车尾气治理,逐步淘汰黄标车。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开展秸秆焚烧治理,减少重度污染天气。强化水污染防治,实施水体清洁行动计划,推进松花江、辽河等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强化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设在线监控、网络监测监管平台,建立环境预警预报制度。

  45、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城镇规模以水而定,产业发展量水而行,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严控增量和盘活存量,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积极争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及高效利用,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消费,严格执行禁塑令,鼓励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加快资源回收利用。

  46、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应用,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支持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支持新能源汽车、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推广。

  47、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能力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建设。

  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安全感、更有尊严感,让社会运行更有效率、更有活力。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眼增强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取得新进展。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坚持系统治理,推进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推进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坚持综合治理,推进治理手段从运用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坚持源头治理,推进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预防。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功能,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完善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健全公共政策社会参与制度,形成多渠道的利益协商对话机制,让社会诉求得到有效回应,让信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社会监管的合力,加强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判。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

  49、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健全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加快制定出台一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法规规章,及时清理、完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地方人大立法工作体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决策机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司法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0、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论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51、着力建设平安吉林。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全面巩固和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

最新图文

内蒙古高考录取后不

时间:2023-09-15 06:0:33

西藏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7 07:0:37

甘肃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13 08:0:50

青海高考录取后不去

时间:2023-09-21 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