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0年四川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整理,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四川省的2020年最低录取分如下:理科最低录取分为552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0571名;文科最低录取分为534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4763名。
招生省份 | 科目 | 年份 | 录取批次 | 分数线 | 录取位次 | 录取数 | 省控线 |
---|---|---|---|---|---|---|---|
天津 | 化和生 | 2020 | 本科A | 588 | 16850 | 2 | 476 |
天津 | 物或化或生 | 2020 | 本科A | 571 | 20541 | 8 | 476 |
河北 | 文科 | 2020 | 本科 | 564 | 11618 | 2 | 465 |
河北 | 理科 | 2020 | 本科 | 550 | 70636 | 8 | 415 |
山西 | 文科 | 2020 | 本一B | 547 | 5093 | 6 | 542 |
山西 | 理科 | 2020 | 本一B | 540 | 31255 | 19 | 537 |
内蒙古 | 理科 | 2020 | 本一A | 508 | 15389 | 6 | 452 |
内蒙古 | 理科 | 2020 | 本二A | 477 | 21753 | 4 | 333 |
辽宁 | 理科 | 2020 | 本科 | 515 | 36297 | 10 | 359 |
吉林 | 文科 | 2020 | 本一A | 536 | 3922 | 2 | 543 |
吉林 | 理科 | 2020 | 本一A | 517 | 17784 | 5 | 517 |
吉林 | 理科 | 2020 | 本二A | 474 | 27494 | 6 | 336 |
黑龙江 | 文科 | 2020 | 本一A | 511 | 5424 | 4 | 483 |
黑龙江 | 理科 | 2020 | 本一A | 500 | 25983 | 12 | 455 |
黑龙江 | 理科 | 2020 | 本二A | 481 | 31275 | 4 | 301 |
江苏 | 理科 | 2020 | 本二 | 350 | 76258 | 8 | 313 |
江苏 | 文科 | 2020 | 本二 | 348 | 16581 | 2 | 284 |
浙江 | 不限 | 2020 | 1段 | 594 | 52739 | - | 594 |
浙江 | 不限 | 2020 | 2段 | 593 | 53777 | - | 495 |
安徽 | 文科 | 2020 | 本二 | 542 | 19621 | 2 | 499 |
安徽 | 理科 | 2020 | 本二 | 526 | 73216 | 5 | 435 |
福建 | 文科 | 2020 | 本科 | 545 | 7790 | 2 | 465 |
福建 | 理科 | 2020 | 本科 | 511 | 39050 | 10 | 402 |
江西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48 | 10351 | 5 | 547 |
江西 | 理科 | 2020 | 本一 | 543 | 38695 | 15 | 535 |
山东 | 不限 | 2020 | 1段 | 552 | 77543 | 10 | 449 |
河南 | 理科 | 2020 | 本二 | 561 | 88293 | 8 | 418 |
河南 | 文科 | 2020 | 本二 | 558 | 21036 | 6 | 465 |
湖北 | 文科 | 2020 | 本二 | 528 | 13369 | 4 | 426 |
湖北 | 理科 | 2020 | 本二 | 514 | 58847 | 11 | 395 |
湖南 | 文科 | 2020 | 本二 | 558 | 16069 | 4 | 526 |
湖南 | 理科 | 2020 | 本二 | 511 | 70599 | 16 | 464 |
广东 | 文科 | 2020 | 本科 | 525 | 25952 | 6 | 430 |
广东 | 理科 | 2020 | 本科 | 506 | 100964 | 16 | 410 |
广西 | 理科 | 2020 | 本一 | 501 | 39514 | 23 | 496 |
广西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01 | 9619 | 9 | 500 |
海南 | 化和生 | 2020 | 本科 | 601 | 9257 | 4 | 463 |
海南 | 物或化或生 | 2020 | 本科 | 580 | 12549 | 8 | 463 |
重庆 | 文科 | 2020 | 本二 | 533 | 11851 | 5 | 443 |
重庆 | 理科 | 2020 | 本二 | 505 | 39600 | 10 | 411 |
四川 | 理科 | 2020 | 本一 | 552 | 60571 | 30 | 529 |
四川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34 | 14763 | 11 | 527 |
贵州 | 理科 | 2020 | 本二 | 485 | 42818 | 11 | 384 |
云南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86 | 4641 | 4 | 555 |
云南 | 理科 | 2020 | 本一 | 569 | 20853 | 11 | 535 |
陕西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20 | 12933 | 448 | 512 |
陕西 | 理科 | 2020 | 本一 | 464 | 54130 | 1811 | 451 |
甘肃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43 | 4395 | 5 | 520 |
甘肃 | 理科 | 2020 | 本一 | 500 | 18944 | 30 | 458 |
青海 | 文科 | 2020 | 本一 | 469 | 2291 | 8 | 439 |
青海 | 理科 | 2020 | 本一 | 418 | 7116 | 22 | 352 |
宁夏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45 | 1992 | 5 | 523 |
宁夏 | 理科 | 2020 | 本一 | 478 | 6908 | 15 | 434 |
新疆 | 文科 | 2020 | 本一 | 513 | -- | 5 | 482 |
新疆 | 理科 | 2020 | 本一 | 465 | -- | 40 | 431 |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北校区坐落于古都咸阳,南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91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04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6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7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2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人才13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8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现开设2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56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2215人,留学生118人。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
四、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优势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示范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针对不同个体的优质服务和健康指导,建立起独具中医特色的“诊”“案”“调”“管”“养”齐备、产业链条完整的健康服务平台。拥有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为代表的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平台38个。是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陕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医院注重文化建设,富含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庭院环境收到了很高的社会赞誉,荣获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第二附属医院是西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1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中医药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4个。2017年获批为“陕西省危重孕妇救治与转诊中心”,被誉为本地区“母婴健康的保护神”。
六、科技产业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校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对全省60个县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七、对外交流
学校是中国最早有条件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现有来自15个国家在校留学生127人。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
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学习邵小莉英烈风范,发挥大师楷模作用,积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一是发挥红色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促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公寓、进学生头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国青年报》曾深度报道学校践行成绩。二是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优势,加强传统医德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关工作受到全国行业院校和省内兄弟院校一致好评。三是发挥以“精诚仁朴”校训的大学精神作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代代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服务社会的中医药大学生。《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成绩。四是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新媒体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二。五是发挥“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等传统文体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烘托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中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2012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近三年连续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吉林大学在青海省2020年最
时间:2023-09-18 06:0:02吉林大学在宁夏省2020年最
时间:2023-09-18 23:0:55吉林大学在内蒙古省2020年
时间:2023-09-21 04:0:31吉林大学在辽宁省2020年最
时间:2023-09-21 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