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材料素材 > 正文

2019年专家点评十三五规划建议

更新:2023-09-21 22:03:02 高考升学网

  专家点评十三五建议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大经济体都在加紧谋划抢占先机和制高点。我国“十三五”时期,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又适逢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窗口期”,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不仅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而且关系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党中央着眼全局,精心谋划,对“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新诠释。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既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要机遇的必然选择。在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也表明自下而上业已形成的广泛共识。

  《建议》强调,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为此,重点就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作了深入说明。他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所谓“战略必争领域”,就是指“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建议》明确提到的五个领域。这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由于长期受制于人,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特别详实地说明了“十三五”和更长时期我国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总体思路。一是抓紧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推出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二是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三是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他明确要求,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如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分析指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他细数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欧洲知名国家实验室。他提出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五中全会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的重要讲话强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他关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说明,横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节点,他目之所及是春潮涌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心之所系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抢抓、善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行政学院专家点评十三五规划建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有关金融规划内容,主要分布在《建议》的第三部分和第六部分。

  《建议》首先提出的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尤其明确提出“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对《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有关内容的深化,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既是改革决定的要求,也是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如在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住宅金融部门,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更是今后要落实的工作。

  对科技金融,《决定》提出“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议》延伸和深化为“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这个建议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建议》没有重笔写,只是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但实际上《决定》提出的多项农村金融改革内容,在最近中办和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已经得到落实,《方案》提出的措施更具体,如提出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明确“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入市交易”等,提出“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方案》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说得细致和透彻,规划就不必重复详述。

  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建议》与《决定》比较,有发展,有深化,如《建议》提出“健全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这对解决银行同质竞争、缺乏分工具有指导和引导价值。

  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建议》吸收两年来资本市场发展问题和不足,从强调“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到注重“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公开、透明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本质要求。《建议》没有再次强调“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而是提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留给资本市场的创新改革设想、设计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政策本身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特色相机决策选择具体改革内容。体现了积极稳妥,防范风险的思想。

  《建议》提出“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没有再次强调形成“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而是强调“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的原因可能一方面在于存款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但市场利率依然较高,与企业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国债收益率曲线在较长时期内很难作为央行基准利率的参照体系,央行依然主要参考物价来确定基准利率。而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议》略有调整,提法从“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调整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要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理念,建议特别提出“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根据我国人民币国际业务发展而提出的务实需求,这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些调整,显示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理念。

  对金融改革,建议还提出了“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这是制度设计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金融对外开放上,这次强调“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而且把改革决定提出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具体化为“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要求,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等建议,很务实,便利于政策部门去落实、操作。

  总之,《建议》关于金融规划的建议,既创新,又务实,既积极、又稳妥,有利于“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存

时间:2023-09-14 01:0:28

精选机关党员个人党

时间:2023-09-16 23:0:06

党员个人党性分析材

时间:2023-09-16 15:0:37

机关普通党员个人党性分析

时间:2023-09-15 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