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发言稿 > 正文

圈子文化党课发言提纲与材料

更新:2023-09-15 13:36:25 高考升学网

圈子文化党课发言提纲与材料

  李希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整治“圈子文化”拉帮结派问题

  7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指示精神,专题研究整治“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推进中央第三巡视组对辽宁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主持会议。

  会议在严肃认真的气氛中进行,各位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协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联系各自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讲认识、谈体会,深刻剖析“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带来的严重危害,对整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措施。

  会议指出,“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违反党章党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重要“污染源”,危害巨大、影响恶劣。整治“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向党中央看齐的必然要求;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的现实需要;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迫切需要;是铲除腐败根源,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政治保证。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学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为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肃认真对待中央巡视组指出的“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不遮掩、不回避、不推诿,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深刻反思、深入剖析,认清其恶劣性质和严重危害,坚决肃清其消极影响,净化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会议强调,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铁的纪律抵御和铲除滋生“圈子文化”和拉帮结派问题的土壤和环境。一是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二是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四个服从”,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始终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从严从实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以王珉、苏宏章、王阳、陈铁新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深刻汲取教训,深入查摆剖析,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要始终坚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锤炼党性修养,切实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五是要始终抓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落实,以上率下、以上促下,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会议强调,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战胜腐朽的“圈子文化”,切实解决拉帮结派问题。把学党章党规抓严抓实,立明规矩破潜规则,真正唤起广大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纪律意识。把学系列讲话抓严抓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掌握肃清“圈子文化”、解决拉帮结派问题的思想武器。把践行“四讲四有”抓紧抓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新时期合格党员。

  会议要求,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落实“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要求,从严选拔和管理监督干部,确保省市县党委换届风清气正。坚持“从严”和“认真”,敢于作为、敢于担当、敢于较真碰硬,对于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纠正,筑牢干部管理监督防线。

圈子文化党课发言提纲与材料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文指出,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住并攫取更大经济利益,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诉求,从而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这对党造成的损害更大,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

  一些官员热衷于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其实是“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作祟。“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兴起,使礼尚往来乃至仪礼文化,被异化为世俗化、功利化的捷径通道。特别是,圈子化、裙带化现象加剧,排他性日趋严重,“官场生态”不佳,从而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心态失衡、信仰迷失,要么选择“捞金”,要么选择“争权”。可见,治理“圈子文化”,是营造风清气正“官场文化”的迫切要求。

  治理“圈子文化”,应对“一把手”限权。诚如专家所言,在当前体制下,对于干部任命,“一把手”权力过大,如果跟对了人,就会获得提拔重用,所以许多人会把进入某些“圈子”视为成功捷径。因此,要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进行科学界定,明确权力范围,用权必须讲程序,权责要一致,有多大的权,就要担多大的责,权责不能失衡。比如,一些地方规定“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等重大事项,就是分解、限制和规范“一把手”权力的一项制度。

  治理“圈子文化”,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那些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本领施展到抓落实上,把智慧用到谋发展上,自觉远离、抵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治理“圈子文化”,应成为反腐题中之义。不可否认,“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官场腐败,必须予以重点打击。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贪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时常反躬自省,问一问自己身上有没有“圈子”的观念,如果有,就应坚决改正,否则,难免深受其害。

圈子文化党课发言提纲与材料

  10月底11月初,随着中央第二轮巡视相继反馈,四川、广西、江苏、河北官场的“圈子文化”问题浮上水面。在形形色色的圈子存在于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中央巡视组剑指官场“圈子文化”,引起了广泛热议。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这段话既生动地描述了“圈子文化”对一些干部的深刻影响,又一针见血地对官场“圈子文化”进行了定性——拉帮结派,为我们剖析以及破除官场“圈子文化”指明了方向。

  官场“圈子文化”之形与实

  官场“圈子文化”有两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其一发生在官员之间,其二发生在官员与老板之间。其实质是拉帮结派、漠视法治、利益输送

  圈子通俗地说就是群体。“人以群分”,现实生活中的圈子多种多样,如通常所说的演艺圈、文化圈。官场也有圈子,从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来看,官场圈子文化有两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其一发生在官员之间,如河北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广西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其二发生在官员与老板之间,如河北个别领导干部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江苏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

  从构成要素来看,官场“圈子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圈名具有迷惑性。圈子往往以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以老乡会、同学会、校友会等为名,让入圈者觉得自然而然、理所应当。二是圈心具有影响力。圈子少不了圆心也就是圈心,官场圈子的“圈心”往往是级别高者、资源多者、影响大者。“老大”的“能耐”,决定着圈子的大小。三是圈员有组织性。圈子里有分工,甚至有等级,谁是“大哥”,谁是“小弟”,谁是“老板”,谁是“马仔”,定位准确,格局清晰。

  有人认为,官场圈子是江湖草莽文化在官场中的反映与延伸。另有人认为,“圈子文化”从源头上看是专制主义糟粕的残留,从形式上看是党内宗派主义的变种,从本质上看是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还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官场“圈子文化”是一种严重的腐败,是权力私人化的体现。上述观点对于认识官场“圈子文化”的实质——拉帮结派、漠视法治、利益输送,有一定帮助。

  一是拉帮结派。批评“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以“拉帮结派”定义“圈子文化”,意味着官场中的“圈子文化”是贬义词,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带有中性的“圈子文化”。换言之,官场中的小圈子、小团伙,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体现,是破坏团结与统一的现象。反腐败斗争中多次出现的串案、窝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拉帮结派。

  二是漠视法治。在官场“圈子文化”中,有规矩,有亲疏远近之分,但无不立足于人治,即眼中只有圈内的人而无党纪国法,是根据人际关系而不是党纪国法来行事,是以人划线而不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于是,人身依附、带病提拔、任人唯亲、官官相护、选择性办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利益输送。中央巡视组向四川省反馈时指出,前些年,一些领导干部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的职务晋升和经济利益,形成官官勾结、官商勾结,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连环输送的利益链;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利用节日和红白喜事收受红包。以上现象说明,在官场异化的“圈子文化”中,利益才是真正的主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圈子归根到底是利益的产物,是圈中人巩固利益、谋取利益、交换利益、输送利益、共享利益的工具。

  官场“圈子文化”之因与害

  官场“圈子文化”,是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是诱发腐败、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的重要推手

  “圈子文化”由来已久,当今官场“圈子文化”的泛滥,具有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专制与人治的糟粕影响深远,人身依附、门客政治等封建残余至今未在党内与国家政治生活中完全肃清,任人唯亲仍然具有社会土壤,不时发酵。此外,长期以来“法不责众”的习惯,也是官场“圈子文化”泛滥的重要诱因。

  二是个人原因。一些领导干部有“野心”,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视为己有,通过滥用权力的形式“做好人”,笼络人心,以自己为中心打造盘根错节的现代“宗族”,将原本纯洁的同志关系江湖化、庸俗化。一些干部急功近利,有投机心理,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迷信“圈子有多远,才能走多远”,想走捷径,迷失自我,对圈子乐此不疲,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

  三是制度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很多资源由官员特别是一把手配置,而不是由市场配置。由于对权力特别是各级一把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到位,官员特别是一把手在配置资源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容易以之为中心形成圈子。

  十八大以来,四川、山西、中石油等腐败重灾区令人印象深刻,官场“圈子文化”在上述地方与单位的“塌方式”腐败中难辞其咎。官场“圈子文化”,是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是诱发腐败、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的重要推手,危害巨大,不可小觑。

  一是害干部。一些干部不信组织而信圈子,不信个人努力而信圈子提携,把心思与时间放在加入圈子、维系圈子、经营圈子、讨好圈子“老大”上,走上了歪路。一些干部放任圈子成员违法乱纪,失职渎职,徇私枉法,坠入犯罪深渊。还有一些干部“被动腐败”,在被查处后表示,“进了这个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

  二是害组织。圈子是利益共同体,讲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内拉拢腐蚀,对外携手排拒,派系斗争、单位矛盾于是剧增。社会上有一句流行语——“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等于进了班子”,直接说明了“圈子文化”对正常组织原则、组织生活的挑战。在形形色色的圈子破坏下,党组织的团结、凝聚力与战斗力受到严重损害。

  三是害社会。一些干部视公共利益为无物,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为圈子成员谋取私利。一些领导干部不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任人唯亲,批发官帽,让那些有品格、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无用武之地,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毒害了社会风气。

圈子文化党课发言提纲与材料

  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立足不敢、不能、不想三个方面整治官场“圈子文化”

  四川、广西、江苏、河北,分布在我国东南西北各个方位,它们都被曝存在“圈子文化”问题,说明该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必须引起重视。为此,需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笔者也立足不敢、不能、不想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整治官场“圈子文化”。

  一是立足“不敢”,加大惩治力度。“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要严禁各级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搞小圈子。要让圈子失去主心骨,并且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发现的腐败圈子,不管是谁,不管涉及多少,都要一查到底,释放刷新吏治、重塑政治文化的强烈信号。

  二是立足“不能”,强化对权力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让官场“圈子文化”无所依附。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经常性、原则性,防止庸俗化、低俗化。选人用人至关重要,是重要导向。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五湖四海原则,放宽视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向用人唯亲说不。要增强选人用人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防止一言堂、暗箱操作。此外,要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既防止权权交易、官官相护,又防止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领导干部与企业老板的交往要有度,不能勾肩搭背、没有分寸。

  三是立足“不想”,努力提高官员修养。要教育官员正确看待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潜规则与党纪国法的关系,远离小圈子,更加自觉地相信组织、更加紧密地依靠组织,依靠组织的关心培养与自己的艰苦奋斗争取进步。要把“慎独”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增强领导干部的定力。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最新版预备党员转正决议(

时间:2024-04-23 08:0:25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时间:2024-04-23 08:0:28

2021年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体

时间:2024-04-17 03:0:59

两会精神发言材料集

时间:2024-04-17 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