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千年包公观后感_篇1
5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
首集《千年包公》以“清心直道”为题,介绍了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另据安徽当地多个政府部门、院校网站5月25日消息,已有不少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准时观看《千年包公》”,并“积极撰写观后感”。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包氏家谱》记载,包氏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此人品行高尚,为救楚国“哭秦庭七日”,秦哀公最终被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国复国后,楚王要重赏申包胥,他却拒不受赏,隐居深山。后来,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包拯为官时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党支部千年包公观后感_篇2
据纪录片介绍,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政要事的包公,突然发病,卧床不起,自知来日不多的包公,提醒家人要谨记自己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这则包氏子孙世代铭记不忘的家训里,包公要求后代子孙,如果做官者胆敢贪赃枉法,活着不准迈进老家的门槛,死后也不准归葬于祖坟。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孔繁俊在纪录片中表示,包公的家训可以说是家风的一种凝练,这种家训突出了廉洁的方面,直白而且严厉,他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后代也必须这样做。
另据出土的多块墓志铭记载,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称,包拯首先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好丈夫,然后作为一个好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官。“所以我们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培养一个好官的话,我想应该从家风,从家的那个地方,那是根,那是我们文化的根,从那个地方做起。”
“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1月12日,也曾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及家风建设。
《中国纪检监察报》今年3月末曾刊文指出,在苏荣担任江西省委书记期间,其妻于丽芳频繁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索取收受巨额财物。其子多次插手土地、工程项目,大肆收取好处费。经查,苏荣共有十余名家庭成员涉案,可谓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敛财。
文章称,苏荣腐败案是典型的家族式腐败。家里面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有参与。这种“全家腐”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家风败坏。
文章还称,10月,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
文章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族式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家风败坏已成为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从2月13日到12月31日,该网站共发布34份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党支部千年包公观后感_篇3
近年来,中央纪委已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古今正面典型。自5月22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及客户端围绕“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相继刊发《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等二十多个专题,弘扬传统家规文化。
至于包拯所处的北宋,则是个偃武修文的朝代,史书记载:“帝深恶赃吏,内外官赃罪,多至弃市。”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国宜在纪录片介绍:“赵匡胤对贪官污吏是非常痛恨,因此在开宝元年,改元的时候应该大赦,可是,大赦中十恶不赦,特别是对贪官污吏不能赦。”
为了警示官员,宋太祖赵匡胤令每个官府衙门门口,都要立一块石碑,上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纪录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介绍:“包公的父亲做过县令,还在朝廷做过散官,他应该非常清楚宋朝廷对贪官的痛恨,并以身作则,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包公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父母是包拯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当时北宋文坛名人、庐州知州刘筠则是他的第二任老师。公元1021年,在包拯23岁的时候,与朝廷奸党势不两立的刘筠在失意与愤懑中,调任庐州知州。
一个偶然的机会,包拯与刘筠相识。刘筠为人刚毅正直,嫉恶如仇,少年包拯的孝行与学识受到了刘筠的赏识,而刘筠的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也对少年包拯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表示,在宋代,这些地方长官,他们本身都认为自己负有教育培养当地的青年的责任,他们不认为自己只是官员,他们认为自己也是一个老师,所以结交认识挖掘当地的人才,这是当时宋代地方官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赵冬梅称,“少年包拯,小小年纪,他就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官和富人之间的关系,界限应当在哪里。他非常有原则性。”
公元1031年前后,短短几年间,包拯的父母和恩师刘筠先后去世。公元1032年,包拯的母亲张氏去世,守孝三年,到1035年就应该结束了,可是他却没有选择在此时复出。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孔繁俊在纪录片中解释,“包公对父母的尽孝做到了,而且影响非常大,接下来包公就想,如何为国家尽忠,为朝廷效力。这方面他也是做了深入的思考,不然的话,为什么他在做官之际写了明志诗呢?”
孔繁俊教授所说的明志诗,又称为“清心诗”。
公元1037年,39岁的包拯写下了这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9-16 22:0:24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9-19 23:0:42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