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经过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里,省份不断的发展和继承,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文化互动,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当地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字,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朗。能诗文,擅书画,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民国时期,米芾27世孙米高秦千方百计保管米公祠中45块石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幸免于战乱,解放后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运至米公祠存放。1956年湖北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以来,国家曾拨款对米公祠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米公祠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不仅将仅存的牌楼过厅和宝晋斋修复一新。而且依据米公祠记石碑文等史料,增设了一进院,内有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二进院通过“墨园觅胜”门,有洁亭、曲径通幽、米氏故里碑;三进院为石林、四百余岁的银杏树,树下矗立着五通记事碑;《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园两侧建有碑廊,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内嵌砌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人的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米公祠经过修缮后,前来观赏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党和李先念、方毅、张爱萍、张廷发、杨静仁等曾到米公祠参观,有的领导人还为米公祠题词。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襄阳人喜欢日食三餐,两稀一干(早晚吃干晚上吃稀)。农忙时吃五餐。建国以前以麦类、豆类、小米、包谷、高粱、红薯为主,除东津,峪山、黄龙等产稻区可以吃大米外,其他各地均以面食为主,很少吃到大米。
建国以后,由于大力兴修水利,水稻生产得到发展,民食以大米、白面为主,很少吃杂粮。襄北人民的饮食习惯变化尤大。平时从节俭一、二样素菜即可,农忙,节日尚丰,喜庆则一席十荤。襄北习惯吃腌菜,襄南习惯吃熟菜。
牛油面
牛油面是襄樊人最喜欢的早餐。牛油面的特点是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久食不厌。很多襄阳人如果三天不吃牛油面,感觉口中无味,食欲大减,牛油面。
牛油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撮一把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面食,再喝一碗襄阳黄酒,惬意而舒服。
黄酒
襄阳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的制作方法。黄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克中分别达到78.9克和2.6克,因而这种酒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老年人引用。黄酒因含有大量糖,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部伤胃,而且又可以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曾强骨骼,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饮食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将其作为烹调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剂,以及医药上的辅料和药引子。
面包
面包在襄阳又叫饺子或混沌。襄阳人过节或改善伙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总要吃一顿传统的小吃--面包,并且还流传一句谚语,叫“正月初一吃面包--头一顿。”襄阳面包历史悠久,相传明、清之间即以盛行,不仅省内闻名,也吸引了不少全国过往旅客。
襄阳大头菜—孔明智慧走进胃里
襄阳大头菜俗称“咸菜”,也因民间传说为诸葛亮所创而名为“孔明菜”。
相传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每当寒冬腊月,他就把称为蔓茎的野菜挖回来,凉拌了下饭吃。有一次诸葛亮出门访友,临走前做了一盘蔓茎丝,数天后回家,见没有吃完的蔓茎丝并无异味,就尝了一下,一吃感到又脆又嫩,非常可口,立即悟出了其中的奥妙——新鲜的蔓茎用盐多腌一些时间就能变成美味佳肴。故相传诸葛亮是腌制大头菜的创始人。从此襄阳人腌制大头菜的习俗和方法就逐渐发展,流传至今。大头菜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襄阳特色菜。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大头菜的腌制方法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技艺“三腌五卤六晒”。历经10个月的磨砺,大头菜才变得鲜脆可口、色泽红润,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襄阳,原称襄樊,湖北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襄阳共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 截止2021年底,襄阳市常住人口527.1万。
襄阳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2021年,襄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43亿元。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