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党员干部千年包公观后感
近期,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上映。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千年包公》内容生动感人,让人受益颇深。
一是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包公生活简朴,离任时“不持一砚归”,连自己在衙门用的端砚都上交了,堪称清正廉明的典范。其赋的《书端州郡斋壁》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也正是包公立身处事的真实写照。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做政治上清醒的人,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把好理智关、情感观、廉政关,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戒”,唯有如此,做事才有底气。
二是勇于作为,为民请命。包公不畏强权,敢于为民做主,主政端州期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端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深刻意识到,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员干部要以包公为榜样,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唯有如此,为官才有分量。
三是埋头苦干,尽职尽责。包公关注民生,锐意改革,能妥善解决各种棘手问题,这是作为一名官员责无旁贷的职责。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更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心中有责”,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唯有如此,人生才有作为。
弘扬包公文化,树立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是当前社会发展亟需的政治诉求,也是我们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传承包公文化,深刻领会包公善政、勤政、廉政的施政理念,发扬包公不畏强权、为民谋政的实干精神,强化为民请命的政治意识,切实用好手中的权,造福一方百姓。
第2篇:党员干部千年包公观后感
打小我就喜欢看戏,包公戏或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打龙袍》、《乌盆案》、《牛舌案》、《匿金案》到《包待制陈州粜米》,戏台上的包公成了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给了我一个对包公重新认识的机会,一个一千多年前的老人家,不止停留在庙堂里的神龛和舞台上的戏文,其精神的力量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这样的奇事真的出现了。
包公为官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七弹王逵”、“谏免张尧佐”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张尧佐为宣徽使等四项重要职务。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至于后来的“陈州放粮”、“裁撤门牌司”等等,包公更是在“打虎拍蝇”中游刃有余。3月,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就曾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包公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一些权贵强占,修建楼房水榭供其游乐,导致水流阻滞,水患频发。包公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关系户”,不论是谁,一律开具名单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其实细细想来,这一点像极了我们今天开展的“十六城同创”活动和征迁拆违、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是惠民利民的好事,偏有一些“钉子户”,或是依仗“祖上余荫”,或是“个人利益”至上,严重阻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近年来,城市管理者们坚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变“强行入轨”为“和谐征收”,争取早日让宿州成为一座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文明城市……一个个崭新的宿州名片,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雅贿”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对于喜好附庸风雅的官员,直接送金钱,不如送些书画、玉石、古玩来的效果佳。这样的送法,送的人坦然,因为不是金钱;收的人风雅,可以显示自己的档次。肮脏的行贿受贿,这么一来,就被遮蔽在貌似文人雅趣的烟幕里。包公知端州期间,端砚乃四大名砚之首,按照规定作为贡砚上贡朝廷,而地方官吏层层加码,扩大贡砚数目,作为自己贿赂官员、捞取升官资本的捷径。这沉重的压榨剥削,害苦了砚工,中饱了私囊。包公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开明士绅也表示拥护。经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原来是书童私自收了一块端砚。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童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原安徽省副省长倪发科对玉石的追逐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矿老板吉立昌等一次次投其所好,为其购买和田玉等高档玉石。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倪发科收受了老板送的大量好处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为他们牟利,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一古一今,一个是封建官吏,一个是党员领导干部,两者对比差距何其大也?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警醒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在我的眼前,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为民的形象,不再是传统的黑面月牙脸谱,焦裕禄、杨善洲、牛玉儒、沈浩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正向我们走来……
第3篇:党员干部千年包公观后感
“3月,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看了我们的节目,也许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铁包公’这三个字的含义,更能理解语重心长。”5月23日,在纪录片《千年包公》开播前两天,该片导演在手记中这样介绍。
导演在手记中称:“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包公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太多。如,陈州放粮、包公铡侄、狸猫换太子、三口御铡、日审阳、夜审阴,等等。在街头随便拉住一个人问问,都能说上几个有关包公的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电视剧《包青天》中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主题歌唱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很多人更是张口就来。”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个什么人?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在包公的出生地与归葬地合肥,大街小巷随便找个人问问,很多人居然都不知道包公是合肥人。所以说,他又是一个“陌生人”。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包拯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包拯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为官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9-16 22:0:24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9-19 23:0:42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