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内蒙古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春节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1.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2.延用汉族习俗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 表示
3.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现在,传统的祭火仪式已很少举行,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祭火的时候:禁向火中扔不洁的东西, 禁往火中吐痰, 禁往火中浇水, 禁在火上烤脚, 倒炉灰时禁和垃圾混在一起, 不能用锐器刺火等。
4.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5.拜年
拜年是最隆重的活动,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拜年,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大年初一:春节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大年初三:贴赤口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庆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一、阿拉善“吉祥年馍”
走进额济纳多兰额吉的家里,沸腾的奶茶让温暖瞬间弥漫,映入眼帘的蒙古年桌,满满当当的摆放着多兰额吉整整做了三天的各种形状的年馍。年馍有七层的、九层的、十三层的,上面还放着奶皮、奶酪、冰糖、红枣,如此有仪式感的蒙古年桌,从里到外洋溢出吉祥如意的春节味道,吃一口香在嘴里、甜在心头。
多兰额吉说:“过春节做年馍是她们的传统,可现在会做年馍的年轻人不多了,但她希望把制作年馍的方法教给她的儿女。”这是一种传承,更是额吉送给家人、友人最吉祥的祝福!”
多兰额吉说:“有自己做的吉祥年馍摆放在家里,这样的春节才算过的充实。”
额吉!我回家过年了!
妈妈!过年好!
二、河套“硬四盘” — 炕头上的乡愁,诗意里的红红火火!
憨厚朴实的河套人,他们擅长用时间表达心意。在慢蒸的过程里,经久流传的四色压桌菜,让炕头上的乡村风味成为河套美食中不能不说的乡土诗意……
红扒丸子、扒肉条、清蒸羊肉、酥鸡这响当当的硬菜,成就了巴彦淖尔年席上最熟悉的家的味道。
三、锡林郭勒“草原牧家手把肉”
以颜值担当的锡林郭勒羊肉,绝对配得上中国羊肉之最的美誉。鲜美无比的“乌珠穆沁羊”,只需水和盐的极简搭配,就可以成就蒙餐8绝之一的绝妙记忆。
年节里,草原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手把肉成为传承中最难忘的怀旧味道。
四、呼市“烧麦”
家人团聚除了大餐一定还有小聚。最惬意的小聚是在烧麦馆里,沏一壶浓艳艳的砖茶、点几笼羊肉大葱的烧麦、肆意地沾着醋和辣椒,在海阔天空的闲聊里,与家人共度一段节日清晨的美好时光。
五、通辽“馅饼”
饺子是年节里家家户户都不能少的年味,而在我的家乡通辽,牵挂着几代人味蕾的科尔沁蒙古馅饼,也如饺子般成为年节里必不可少的家庭美食。皮薄如纸、酥软鲜香的通辽馅饼,惊艳的诠释了中国蒙餐之都的名点珍味。
六、呼伦贝尔“南屯牛排”
屋外是白雪覆盖的银装素裹,屋内是一家人围在餐桌前的热气腾腾。在欢声和笑语中,一盆冒着热气、飘香满屋的“水煮南屯牛排”闪亮登场。天堂草原“呼伦贝尔”,造就了鄂温克苏白牛牛肉的极致口感,清水炖煮,熟透后沾着野韭菜花酱大口咀嚼,肥瘦相间的肉质、一入口脂香四溢……如果说美食是一种对亲人的思念,我愿意把这份思念定格在老爸最拿手的“南屯牛排”的味道里。
七、乌海“湖鱼鲜”
到了乌海,你会发现水色波光里的乌海城有着诗和远方的气质。洒脱的乌海人用最简单的家常炖法,让乌海湖的鲤鱼、草鱼、鲶鱼、鲫鱼、黑鱼、鳜鱼等在一口大锅里翩翩起舞。年节的家宴上,连年有余的乌海湖鱼鲜,让家宴的味道鲜美无比!
八、包头“铜锅烩菜”
说起年节里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享受团聚和亲情的滋味,当属包头人在铜锅里烩出的人间烟火。炸土豆、烧猪肉、炸丸子、大白菜、粉条、炸豆腐,每家每户的铜锅烩菜都把生活的美好沸腾在这最家常的味道里,不是名馔佳肴,一家一味的铜锅烩菜,总是让你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样子……
九、鄂尔多斯“风干羊肉”
每年初冬,牧民们将宰杀的新鲜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自然风干,春节之时,风干羊肉便成了餐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嚼劲十足的口感,让回家过年的孩子,深深体会着时光打磨和自然洗礼的岁月悠长。特别是一碗清炖阿尔巴斯风干羊肉,那特殊的肉香让游子的眷恋成为舌尖上依依不舍的乡愁。
十、乌兰察布“卓资山熏鸡”
“风吹着杨柳,哗啦啦啦啦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依儿依儿哟……”
一首《回娘家》勾起了我们多少过年时的回忆,大街小巷访亲探友的人流中,每个人手上提着的卓资山熏鸡,让你沉浸在节日的温情里。卓资山熏鸡,舌尖上的非遗美食,逢年过节,你去我家我去你家,这可是拿的出手的经典年礼。
十一、赤峰“排骨蒸饺”
过年了,家家户户的饺子都无不尽情的诉说着妈妈的味道。赤峰敖汉旗人引以为傲的“排骨蒸饺”,更是把妈妈的饮食智慧演绎的多姿多彩,在这装满爱的饺子里,是妈妈的叮咛,也是幸福的合家团圆。
十二、兴安“米之味”
所有的大快朵颐,都需要一碗米饭彰显酒足饭饱后的惬意。兴安大米,中国最好吃的大米,毫无悬念的成就了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的 — 饭香……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