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包头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更新:2024-02-29 03:14:57 高考升学网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包头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包头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包头过年的风俗

包头是个移民城市,过年的习俗是跟着各个移民发源地的习俗走的。昆都仑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东北人居多,青山区是河北和京津地区的人居多,习俗也是跟着这些地方走的。但是受到老包头东河区的山西人影响比较大,很多的习俗也跟着“入乡随俗”了。

我是东河的,就说说东河区。东河区是老城区,是最早的包头市的形成地,所谓的鹿城,最早就是指在东河的转龙藏一带。呵呵跑题了,由于最早的包头(包克图)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塞外小镇,是走西口的山陕行商带动繁华的,所以包头的习俗里山西和陕西的习俗遗留最多影响最大,其实和全国的习俗一样的是都是从腊八就开始准备了,这一天要腌“腊八蒜”吃“腊八粥”,正式地开始准备年货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升天)开始计算的,这一天要吃当地特有的“麻糖”(一种麦芽糖,俗称“二十三吃麻糖”)祭灶,然后就要开始采购年货了。其实最早的采购早就开始了,刚进入腊月,东河的几个主要的人流集散地就到处是摆摊卖春联、糖葫芦、大小百货、风车、还有一些廉价衣服、简单工艺品的人,大商场里就更是“人潮汹涌”了,对酒就曾经在一家超市的收银台排过将近一个多小时的队。民俗说“二十四扫房子”民俗里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吃麻糖,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刀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基本上是各地尤其是北方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现在的初一没有以前热闹了,街上的各种游乐的项目也少了,但是拜年的人是超多的,街上的的士都很难打到。然后的几天大家都是走亲访友,也没有什么别的有意思的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人人都涌到街上看“红火”,所谓的红火就是指大街上各单位和自发组织的扭秧歌活动,主要内容和山西差不都,最好看的还是“台阁”和“脑阁”。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春节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大年初三:贴赤口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庆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三、包头过年吃什么

俗话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老包头人过年必吃六大碗。

一是扒肉条,精选优质五花肉,颜色金黄,十分可口,看上去虽然点儿肥,但是吃起来一点都不腻,像果冻一样,入口便化掉了。

二是煨牛肉,喂牛肉特别适合在寒冬之际吃。这道菜不仅肉嫩美味,而且还有浓郁的汤汁可供你喝,在寒冬之际,吃一点煨牛肉,再配上鲜美的汤汁,在寒冷的冬季也感觉不到冷了。

三是黄焖鸡,色泽金黄的们黄鸡,一出锅热气腾腾的扑向你,只感觉味蕾瞬间的被它吸引,鸡肉酥脆可口,香味四溢。

四是清真羊,肉色白嫩,汤色清亮,虽然是清真,但是没有一点羊肉的膻味。

五是肉丸子,肉丸子寓意人生福、禄、寿、喜。圆圆的肉丸子放在盘子里,小巧可人,又带有喜庆的寓意,是老包头人最爱不释手的一道菜。

六是八宝饭,由它的名字便可以知道,这是用八种食材做成的。八宝饭偏向于甜食,它的味道甘甜,爽口清润不腻,它也寄予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