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嘉峪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嘉峪关传统文化特色

更新:2023-09-15 17:51:25 高考升学网

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经过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里,省份不断的发展和继承,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文化互动,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当地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多帮助。

嘉峪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嘉峪关传统文化特色

一、嘉峪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

1、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时间最早创于公元366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万里长城嘉峪关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

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据出土简文记载,悬泉置遗址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

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

二、嘉峪关传统文化特色及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旧时,从腊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便忙忙碌碌地提前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做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将室内室外、旮旯拐角打扫得干干净净;拆洗被褥、做新衣;抓紧干完一切农活,将畜圈的粪便清理干净,垫上新土;准备好春节期间喂牲畜的饲草。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过年的气氛渐浓。男人们宰猪杀羊,购买好过年用的鞭炮、烧纸、香烛等用品;女人们则制作各种食品,种类很多,油炸的有油饼、油果、麻花、馓子;蒸的有枣山、枣卷、面做的娃娃塑像(蒸好后上衣和下裤分别用红绿颜色上色);烧的有锅盔、烧壳子等。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在各个屋门上贴对联、门额、门神,窗户上贴窗花;在重要的建筑物和农具物件上贴上写有不同内容的条幅,譬如,在畜圈墙上贴“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牛羊满圈”、“骡马成群”等;在大门外最醒目的位置,如照壁或大树干上贴“出门见喜”、“迎喜接福”,在住房炕墙上贴“身体安康”、“福寿康宁”、“身卧福地”,在粮仓粮囤上贴“五谷丰登”、“麦谷满仓”、“丰衣足食”,在车辆上贴“日行千里”“夜驶八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大年三十晚上, 做的第一件事是敬神祭祖。首先将做好的各种食品献在供奉先人牌位及财神、灶神等神像的供桌上,点上清油面灯,香炉里点上条香,堂屋正中吊上盘香(一个盘香要持续燃烧一星期左右)点燃,然后烧纸,磕头礼拜,敬神祭祖。同时,在新灶神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迎灶神归来。

敬神祭祖、迎接灶神仪式结束后,大人小孩开始团聚在一起玩牌,凑热闹。旧时,有坐夜(通夜不睡)之习俗。据说,坐夜可以延年益寿,故又称“熬寿”。当晚,妇女们赶做年饭(包饺子),男主人则给子女们讲家规家教、讲故事、念卷,大人一般要坐到天亮。

大年初一子时,还进行清醋炭(又叫清宅子)。就是事先从河坝里拣回一块碗大的圆石头,除夕晚上,将石头放在灶火中烧的通红,到了初一子时(即现在的零点),有三人同时行动,一人手持芨芨草火把在前面引路,一人用铁锨端上烧红的石头,一人提上陈醋紧跟其后,快速走遍所有房间。每到一个房间,都要在烧红的石头上浇一股陈醋,绕上一圈, 散发出呛人的酸味。房间转完后, 将醋炭石送出大门外,抛弃到一个阴暗处,以达到驱邪的目的。从科学角度看,实际上陈醋散发的气味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清醋炭结束后,将过年的食物分给家畜牛、马、驴、狗一两块,甚至水井里也投上几块,让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家畜分享口福。

初一这天,在自家团团圆圆过大年,吃团圆饭。饭后,有的在家喝酒、掀牛九牌,有的到村里看社火。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村里的社火队也开始走家串户,给各家各户拜年,送去节日的祝福。初五,现在叫“破五”,旧时称为“出行”。这一天早晨,赶上牛、羊、驴、马,套上木车,在自家田地里转一圈,在返回家的路上燃起一堆火,让人、畜从火堆上经过,以清除人、畜身上的晦气。至此,男女老少可乘车乘马出行了,也可干一些急需的农活了。

元宵节:城市居民以吃元宵、观灯会,庆祝春节圆满结束。在农村,家家户户则用白面做成没有眼珠子的“面老鼠”(没眼珠的老鼠称“瞎老鼠”),献在供奉神像的桌上,烧香拜佛,诅咒老鼠个个成为瞎子鼠,不要糟蹋粮食,确保粮食安全。

惊蛰:家家烙煎饼,油煎鸡蛋,祭土地神;给反刍的家畜耕牛、骆驼鼻孔灌清油(叫顺油),以起到润肠、润肺、开胃的作用。下午赶上耕牛开始播种,叫“栽种”。旧时,当地农村有句农谚“早晨惊了蛰,后晌拿犁别(耕地)”。自此,紧张的春播开始。

龙头节:自古至今,民间一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因此二月初二,被称为“龙头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当地群众就会去理发,期望来年能有好运气。

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家家蒸芽面包子(发芽的麦粒磨成面粉做馅,好面粉做皮)及做其它美味佳肴,上坟祭祀祖先,进行宗规训教活动。祭祀结束后,族人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长者向晚辈讲述先祖功德,旨在昭示后人铭记,树立良好家风。

浴佛节:据传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又称“佛诞节”。节前,妇女们花钱买来彩色纸,利用树枝精心制作莲花、牡丹、芍药等各种花卉。节日这一天,善男信女会前往寺庙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平安,风调雨顺。旧时,肃州、嘉峪关两地除一些乡镇有规模不大的庙宇外,最有名的佛教寺庙则是文殊寺、新添墩庙和肃州城内的钟楼寺,都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所。

端阳节:主要是吃粽子、米糕、油饼。除此,还有插花插柳、绣荷包的习俗。将盛开的沙枣花、带绿叶的柳枝插在门楣、屋檐上,把庭院点缀得绚丽多彩。小孩子则将绿叶树枝做成帽子戴在头顶上,增添节日气氛。节前,大姑娘小媳妇则精心绣做各种类型的荷包,内装香草、冰片、麝香,外面绣上各种花卉,吊上五颜六色的丝穗,戴在胸前以驱邪防疫;或向亲朋好友赠送,特别未婚女子向她的恋人赠送,以表达情意和显示自己的才艺。

洗晒节:农历六月初六,是“洗晒节”。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旧时,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人们习惯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进行沐浴洁身。城乡群众纷纷到田间地头拔艾蒿,拿回家中熬成艾蒿水,待水温冷却到适当温度后,给大人、小孩洗澡。用不完的艾蒿,或捆成小把挂在墙上用以消毒防病(艾有一股清香味);或将艾叶晒干捣碎,储藏起来,用于针灸治病。这一天,有关节炎的患者,还会到日光暴晒的沙漠地带进行沙浴。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天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甜蜜的窃窃私语。相传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善良、手巧的仙女,女孩子们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孩们在瓜果树下,仰望繁星,祭拜织女,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乞求爱情婚姻巧配,夫妻和睦,白头偕老。除此,旧时七夕节还有祭魁星的习俗。

中元节: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上坟祭奠先祖的习俗。

中秋节:金秋送爽,硕果盈枝,明月在此时,千里共婵娟。农历八月十五,是喜庆丰收、家人团圆、走亲访友的节日。节前,女人们开始忙着烧锅盔,在锅盔上刻上各种花卉及月亮上吴刚砍树、嫦娥奔月等图案。锅盔烧好后再涂上颜色,好似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锅盔主要是向亲朋好友馈赠。中秋节晚上,将小桌搬到院子里,摆上锅盔、月饼和自家产的瓜果,全家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食品,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敬老节)。家家蒸长寿糕(又叫花糕)。长寿糕由面食做底,沙枣、葡萄干之类的果实镶嵌做成,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是“寒衣节”。这一天和清明节、七月十五一样,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因主要是为逝者送寒衣,故称为“寒衣节”。

冬至节:流行吃饺子、吃杏壳篓饭(现称猫耳朵)的习俗,寓意是严寒天气来临,老天保佑,不要冻耳朵。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煮腊八粥,吃腊八饭。当地农村的腊八粥,一般都是将蚕豆、小豆、扁豆、豇豆、刀豆、绿豆、红小豆、小米、黄米等五谷杂粮混合在一起,从半夜时分开始煮,用微火一直炖到清晨,将粥煮到极烂。腊八粥熬好后,分为两半。一半用于做腊八饭,另一半则盛在盆里冷冻起来,到大年三十晚上加热化冻后,喂给那劳苦一年的耕牛,以示对耕牛的犒劳。

腊八饭的制作也很简单,现做半锅用清油、蔬菜、葱花及调味的佐料勾成的美味鲜汤,下入少量小麦面粉做的面旗子,和腊八粥混合在一起,做成可口的腊八饭。腊八饭做好后,首先敬神祭祖,分别在供奉先人牌位及财神、灶神的供桌上各献一碗。然后全家人开始吃饭,与神灵共同品尝。腊八前一天,家家都会破冰,取冰块。吃过腊八饭后,家里的年轻人抬上冰块,小孩用器皿提上腊八饭,祭土地神。在自家每块耕地中间立一块冰,然后浇上一小勺腊八饭,寓意是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腊八这一天,那些寒冬缺食的乌鸦、喜鹊、雉鸡、野鸽、麻雀等鸟类,凭它们敏锐的嗅觉,纷纷飞落到农户的田地边,待献腊八饭的人离开后,立即落在冰块上,将那些腊八饭啄食干净,饱食一顿。

小年:腊月廿三,民间称为小年。这天晚上,送灶神上天。家家烙灶饼,做(或买)粘牙的灶糖(寓意让灶神吃甜了嘴,上天多说好话),做灶马(灶神上天的乘骑)。晚上将“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神像两边,并献上灶饼、灶糖、灶马。然后烧香祭拜。祭拜完毕后,将灶神像、“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对联,连同灶马一起烧化,送灶神上天。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就进入过年的喜庆气氛中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节日逐渐被破除,保留的那些传统节日,也逐渐废除了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旧习,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些儿时的记忆。

三、嘉峪关传统文化相关文章推荐

一.兰州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兰州传统文化特色

二.甘肃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甘肃传统文化特色

三.榆林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榆林传统文化特色

四.汉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汉中传统文化特色

五.延安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延安传统文化特色

六.渭南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渭南传统文化特色

七.咸阳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咸阳传统文化特色

八.宝鸡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宝鸡传统文化特色

九.铜川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铜川传统文化特色

十.西安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西安传统文化特色

相关文章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