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那么今年全国两会有哪些热点提案呢,一起来了解最近几年全国两会关于教育提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内容以官方发布为准。
两会是集民智、聚民心、汇民意的“好声音”舞台。来看一看,今年两会期间,围绕教育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哪些富有建设性的提案和议案。
线上线下综合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陈宝生教育部部长
校外各色层出不穷的培训机构也在“减负”工作的高度关注之中。减负遇到了新问题:战场转移了,方式变异了。教育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一步将线上线下综合治理,一定要将相关问题治理好。
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四部门出台治理整顿校外培训的文件,分四个阶段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综合治理:一排查,二整改,三规范,四巩固。
在整改过程中,有一些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战场开到了线上。减负工作,原来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在叫作“线下减负线上增负”。
教育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研制综合治理的文件,不久将会发布。在这个文件出来之前,教育部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措施,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
推广高等院校“双元制”教育模式,促进就业和科技创新
郑月明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石化联合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等院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总数将达83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应用技能不足等问题。
要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力度,更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开始在职业教育体系试行“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截至2018年8月,共选出562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等院校应参考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试行“双元制”教育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是高等院校,一元是用人单位。学生从学校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从工作中获取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也会减轻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大发展前所未有
刘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就业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促就业“良方”,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就业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这边有岗位没人做,那边有人没岗位的问题。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关键手段、解决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方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预计今年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前所未有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
我建议,对职业教育设置单独的教育考试制度。一方面,让非传统的学历教育群体能够继续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发挥这些群体已有的技能、知识,扬长补短。
今年两会上,“小龙虾学院”成为职业教育的代表,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湖北潜江的这所“小龙虾学院”本是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新设的饮食文化学院,因其培养普通专科层次的小龙虾产业技能型人才而得名。如今,首批学生即将毕业,130名毕业生已被预定一空。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就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一方面向下延伸,在中小学设置职业教育体验课,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要向上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专升本的比例,推动职业教育的硕士、博士,让读硕、读博成为高技能人才深造的途径。
为职业教育正名,大专生应增设“副学士”学位
李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已经占到整个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一半以上。高职教育专门的学位制度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是相对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位,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狭窄。这种体制上的不足,让上职业院校沦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无奈之举”,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破解职业教育生源和质量的难题还是要解决“名分”问题。
我建议,增设副学士学位,形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级。增设副学士学位,能极大引导高职院校明确培养定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然而,让高职毕业生真正拥有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有优越的福利待遇,仅靠学校一方设立一个“副学士”学位远不能实现。还需多管齐下,由国家出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同时,社会也要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真正消除“学历高消费”,让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实业兴盛的人力资源根基。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罗俊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
调研发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我国研究生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比例很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结题项目人数分别为3.1人/项、7.5人/项,参与原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数分别为34.5人/项、18.1人/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中,博士占83.1%,发挥着创新骨干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存在规模偏小的突出问题,与高水平创新人才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我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3倍,博士毕业生人数不及美国的1/3,差距非常明显。
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适度扩大博士生规模,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
扩大规模与培养质量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流的大学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导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优秀。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核心是师德师风建设。其次,严师出高徒,必须狠抓培养过程,要让博士生在4—5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严格的科研学术训练,强化学生的原创探索意识和独立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呼唤“双一流”
赵长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双一流”大学应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贡献。一流大学应具有一流的氛围、一流的文化、一流的治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水平,还应具有标志性的办学成果。
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双一流”建设应瞄准产业升级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
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如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需要立足我国自身发展,建设具有的“双一流”。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聚焦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出直接贡献。
我建议,在建立评价机制时,把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果作为重要维度去考虑。同时,强化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建设等。此外,面向国际、面向世界一流,在科技前沿、学科交叉、原始创新和学术贡献等方面持续发力,减少评估评价,让教师安心立德树人,潜心学术,服务社会。
学习类APP进校园应避免“一刀切”式监管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关于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提案》。
规范化的管理是好的,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会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造成影响,也容易导致在线教育合法性受到质疑,引发民营资本的退出,影响教育资源公平利用及均衡发展。
我建议,一是要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事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兴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三是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